《我們仨》讀后感

時間:2021-05-12 13:24:1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8篇)

  認(rèn)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8篇)

  《我們仨》讀后感1

  對于楊絳老先生,我的了解還只是停留在初中那篇《老王》上。整篇語言樸實無華,但字里行間卻深深映出她對老王的愧怍。在《我們仨》中,我又見到了她那樸素而真摯的語言。那一家子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她淡雅、寧靜的筆觸下,化作墨跡,浮現(xiàn)在我眼前。

  隨老先生走入她記憶的漫漫長河,我伸手撈取著一塊又一塊的碎片。碎片上,映著一又一的生活瑣事。從一起做飯泡茶、學(xué)習(xí)讀書,到女兒降生、動物園游樂,沒有一事不是映著親情的光輝。他們一家其樂融融的景象都在楊絳老先生的筆下展現(xiàn)出。但其中,也不乏艱難的時期,比如在革時,一家人不得不在外人眼中徹徹底底隔離開,往都要小心翼翼。即使這樣,他們一家仍緊密地靠在一起,度過這段艱苦歲月,迎曙光。但人終將老去,迎最后的時光。隨老先生踏上古驛道,我仿佛也經(jīng)歷著那段生死離別。老先生的女兒身體越越差,漸漸住進(jìn)醫(yī)院,最后悄然離世。而她的伴侶也因此事倍受打擊,先她一步而去。他們仨,到最后只剩下了她一個人,在寒風(fēng)中孤獨、無助地飄蕩。盡管經(jīng)歷著錐心的痛苦,楊絳老先生卻能以她那堅強(qiáng)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態(tài)度整理并完成了《我們仨》這部感人至深長篇散。

  亡者不可追,逝者不可留,只剩回憶可以追尋。從這篇散、從楊絳老先生的筆下,我仿佛真切經(jīng)歷了一遍他們這么多年的生活。我驚嘆于在楊絳老先生的筆下,記錄的基本都是生活上的小事、瑣事,竟然能夠如此妙筆生花,生動地再現(xiàn)出當(dāng)年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而這些細(xì)節(jié)之處,正是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楊絳老先生的這篇散,不僅讓我體驗了他們仨的生活,更讓我能夠重新思考、回憶這幾年我們家里那些溫馨、動人的小事、瑣事。

  在我腦海中首先浮現(xiàn)的便是姥姥、姥爺他們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喝水吧。""吃點水果。""出去多穿點衣服,別著涼了。"這些話不光是我,我相信許多人都聽了不下上百遍。這些話,現(xiàn)在給我的感覺大多只有兩個字——嘮叨。但這本書使我能夠重新思考他們說過的這些話。同樣的叮囑,不厭其煩地重復(fù),不知他們是何等地關(guān)心我們才能做到這樣。他們之前關(guān)切的話語,因為我的不耐煩,已經(jīng)隨風(fēng)離去。而現(xiàn)在,我終于認(rèn)識到了這種關(guān)愛。我無法追尋已經(jīng)錯過的愛,能做的唯有好好珍惜往后他們的叮嚀。真情,現(xiàn)于瑣碎的話語中。

  乘船在記憶的海上航行,找到的另一寶物就是自父親的平日里的玩笑與教誨。我爸爸平時很喜歡跟我侃大,他的話語總能逗得我哈哈大笑。但這次重新回憶,我才發(fā)現(xiàn)這些話里蘊藏著深刻的道理。爸爸講的話中總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尤其是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獨特的教誨不僅能通過令我發(fā)笑讓我由陰轉(zhuǎn)晴,更能讓我從心里領(lǐng)會接受,從而在思想上得到一種解脫。可惜的是,有些道理我之前僅僅是一笑而過,或者是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在今后,對于父親的話,需要多一份專注,聽在耳畔,記在心田。真情,現(xiàn)于真心的教誨中。

  船行許久,我又看到另一寶物,那便是母親的呵護(hù)和溫暖。在我鼻炎嚴(yán)重的時候,我媽媽十分著急,一個月下添了許多白發(fā)。她四處打聽治療鼻炎的名醫(yī),早上4點就去醫(yī)院門口排隊為我掛號。那是已是深秋,雖然媽媽穿了厚的外套,但凌晨的風(fēng)依舊十分寒冷?赐赆t(yī)生,我才發(fā)現(xiàn)媽媽在一個勁地打噴嚏。在很多其他事上,媽媽也經(jīng)常為了我而犧牲自己。而我有時還會因為自己的任性而做出一些傻事。今后的日子里,對于母親的呵護(hù),需要少一些任性,受于自身,饋于行動。真情,現(xiàn)于溫暖的關(guān)懷中。

  感謝楊絳老先生的這篇散,樸實的語言,瑣碎的小事中讓我體會到了真情,也讓我能靜下心,重溫生活中那些溫暖的小事。通過重溫這些小事,我才明白,最親的人,永遠(yuǎn)在離你最近的地方,關(guān)注著那些不太可能會注意到的細(xì)微之處,并傾盡全力去關(guān)懷。

  《我們仨》讀后感2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眱H僅十二個字,質(zhì)樸的語言,平實的文字,正是老人對一家三口這些年相知相伴最真實的評價。

  《我們仨》,只有165頁,卻讓我感觸頗深。我在清明節(jié)放假期間回家和返程的火車上讀完的這本書。一路上,一邊看風(fēng)景,一邊享受書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如同四月的微風(fēng)拂面般柔和,如同細(xì)雨滋潤心田,如同陽光暖人心扉,一切都是那么平凡。

  我開始靜聽平凡。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簡短的文字,僅僅講述一個關(guān)于夢的故事,但依舊能夠感受到兩位老人的真情。夢里,她尋找忽然不見了的他,是那樣的急切,如現(xiàn)實一般。而他安慰她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她說,“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逼降瓨闼氐奈淖种型嘎吨鵁o言的感動。

  我繼續(xù)靜聽平凡。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一個夢境如真的“萬里長夢”。踏上古驛道,夢就開始了。鐘書被一輛大黑汽車接走了,從這里,老人開始了漫長又焦急的等待。幸好,她還有女兒阿圓!鞍A一再對我說:‘娘,不要愁,有我呢。咱們明天就能見爸爸了!弊x到這里,我想,這就是親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親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確,我也聽過一句“有我在呢”,那時,心里暖暖的,心在微笑。平凡的話語,平凡的人和事最能感動人心,確切的說是觸動了我們經(jīng)歷過卻不曾在意的人情事。走著走著,終于,他們在“空氣郁塞,叫人透不過氣似的”古驛道上相聚了!安挥谜f話,都覺得心上舒坦”,只要三個人在一起,只是幾個動作,即使相互無言,仍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平淡的親情最好的詮釋吧。楊絳老人的夢在繼續(xù),慢慢地變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之間不停奔走,后來,阿圓也病重了,她很累,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點地在她眼前消散?催@部分時,淚早已濕潤了雙眼,心也在流淚,好像自己也在經(jīng)歷親人的離別。阿圓“回自己家里去了”,載著鐘書先生的小船變成了一葉小舟,“我眼看著一葉小舟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入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這個“萬里長夢”結(jié)束了,只剩下楊絳先生一個人了。

  我依舊靜聽平凡。

  第三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她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痹谶@部分里,我看到書中附帶的幾張照片,有夫妻倆年輕時在巴黎和倫敦留學(xué)時的合影;有夫妻倆爭著看女兒自英國寄來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認(rèn)真工作的畫面;最讓人能夠感受到什么是相濡以沫的是最后兩張照片,兩位老人互相理發(fā),“我能用電推子,他會用剪刀”。簡單的幾張照片確是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真實的寫照。我靜聽著老人講述“我們仨”的平凡生活,也喜歡上了老人說的“探險”。無論是散步,還是去度假,或是去圖書館,好像都是在“探險”。也正是有一個又一個的“探險”,他們搬入新居,開始自理伙食,開始平淡中充滿著趣味的生活。阿圓的降臨帶給了一家人很大的樂趣,也是因為有了阿圓才有了“我們仨”的故事。

  喜歡父女倆的對話。面對兩年不見好像已經(jīng)不認(rèn)識的爸爸時,她猜疑的監(jiān)視著,晚飯后,阿圓對爸爸發(fā)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彼s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rèn)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rèn)識?”

  “自然是我先認(rèn)識,我一生出來就認(rèn)識,你是長大了認(rèn)識的!

  這樣絕妙的對話,媽媽怎能不記住女兒吐露的每一個音符句語?又怎能不說“阿圓和爸爸最‘哥們’?我們也能想到楊先生面對女兒的'離去,內(nèi)心是有多么的不舍。一年之后,鐘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這里,有誰不為之動容呢?

  樸實的文字,講述了“我們仨”最真實最平凡的生活,而現(xiàn)在留在先生心里的一定是那些年“我們仨”在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有苦有甜有笑有淚,平凡的小家,因為有“我們仨”,幸?鞓。

  我靜靜地聽完了一個平凡的家的故事,現(xiàn)在,我要去認(rèn)真體會我們一家五口的平凡的生活。

  《我們仨》讀后感3

  看完我們仨,其實沒有多大的感覺,篇幅很短,很快的就看完了。

  但看完后一種簡單而又溫暖的感覺總是縈繞在心頭,為錢老先生和楊老先生在文革中仍堅持讀書研究學(xué)術(shù)而敬佩,為兩人把寂寞枯燥的異國求學(xué)生活過的有姿有色而欣喜,為兩人攜手走完一生的坎坷而感動,復(fù)雜的感情真的太多,不知道該怎么具體表達(dá),但在豆瓣上看到肆意的批判楊老先生的文法之類的做法不可取,楊老先生不過是在人生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回顧過去,記錄人生而已。不至于要用與眾不同的批判來找尋自己的價值感嘛?好書分很多種。有的篇幅廣大,有的意義深刻,有的視野廣闊,但于我而言,能夠安安靜靜的紀(jì)錄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小石子”的作品也是一部好書。況且我們也能從作者記錄的生活從側(cè)面看出他們成功的原因:“我們仨”中的三個人都沒有什么所謂的野心,只是安安靜靜的做好手頭的事,研究自己喜歡的書而已。但卻取得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都不到的成就,尤其在現(xiàn)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是不是我們太過忙碌野心太大了呢?

  我們也應(yīng)該好好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被這世俗的世界囚禁,即使就像書中那樣,有三個人的親情,也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我們仨》讀后感4

  《我們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三歲的楊絳,她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前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和丈夫錢中書,回憶一家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這個三口之家的動人故事說明。家是我們永遠(yuǎn)的避風(fēng)所。

  在書中楊絳是以一個旁人的角度來回憶他們一家三口的時光,一時間的前后順序來寫親人離她遠(yuǎn)去的痛苦但是書中卻沒有描述太多喜與悲,也許在作者眼中苦難總是伴著快樂前行的。

  關(guān)于在書中,他們的相識,相愛,相知,一直生下可愛的女兒,以為生活就這樣波瀾不驚的度過。但是回國以后,突如其來的運動,打破了這一平靜的生活。

  楊絳是一個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淡然處之,看淡世間每一件事,不論自己周圍逆境。始終保持自我,不卑不亢,不驕不躁。

  我在想楊絳若處在這個繁盛的時代,是不是又是不一樣的人生。我記得楊絳的朋友說,那是我度不敢去他們家,感覺去他們家連敲門都是一種罪過。她們一家三口在自己的房間看著不同的書,平淡,安靜。

  在我們仨中,人生就好像一場大夢,夢里的樣子很美好,想象著那夢很真實。夢醒了,一切全都變回原來的樣子,很觸動心靈的一句話,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人生就是這樣,相遇相知到設(shè)生離死別,都是在一開始安排好的,我們在路途中扮演不一樣的路人甲,有一句話這樣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者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尾,從此以后他們永遠(yuǎn)快快活活的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伴著苦難前行的:人世間也沒有永遠(yuǎn),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個安頓的時光,但是老病相殘的我們在人生的道路已走到盡頭。

  楊絳說,家是她傾注全部情感的地方,也許這就是這本書的真諦。我認(rèn)為這本回憶書,傾注作者全部的情感。試想一位百歲老人,在自己晚年,親人全都離她而去。自己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她用她全部的精力回憶與親人的美好時光,就像自己的夢,真實又甜美;叵霑r又是該多開心,激動。

  愿我們每個人,度與一個幸福的家。它不必宏大,不必輝煌,住下一家人剛剛好。只希望楊絳在拎一個世界與他們重逢,在那個世界,陽光明媚,剛剛好。

  《我們仨》讀后感5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該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了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沒有輝煌時的炫耀,沒有坎坷時的抱怨,更沒有失去親人的聲嘶力竭與吶喊,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看似波瀾不驚,但卻波濤暗涌,字里行間飄散著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見老人那滿頭白發(fā)里藏著經(jīng)歷過的曲折坎坷,那滿臉的皺紋中藏著飽受的艱辛與磨難,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著睿智和堅強(qiáng)的女性的偉大。

  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二部以一段夢靨般的古驛道之旅開頭的。第一個夢"我"夢見鍾書自顧撇我而去。"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我感覺到了老人內(nèi)心極度的恐慌,那份對家人的珍惜與不舍都出現(xiàn)在夢里。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夢的開始,殤,為夢的泯滅。

  第二個夢是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無能為力,卻又想寸步不離。年邁的老人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驛道上,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她心緒難平。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yuǎn),愈怕從此不見。"

  到底是快刀斬亂麻還是抽絲剝繭般依依不舍,這種矛盾的心情對于楊絳先生是萬般痛苦的抉擇,書中那割舍不斷的親情、愛情不自覺地讓我深陷其中,感慨不已!幾十載風(fēng)雨相伴,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fù)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其凄苦與悲涼,讓人看得傷心落淚。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幸福時光,也有艱苦的日子。志趣相投的夫妻倆、乖巧伶俐的女兒,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們總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比如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把平淡的生活調(diào)節(jié)的有滋有味。

  她們互相欣賞對方的優(yōu)點,不拘小節(jié)。楊絳先生總是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但從來不嫌棄錢鍾書隨意;錢老在外是名人、是學(xué)者、是教授,在家是好丈夫、好父親,每天堅持笨手笨腳的為家人準(zhǔn)備早餐;女兒雖然體弱多病,但是還要照顧不敢走夜路的媽媽。點點滴滴的生活細(xì)節(jié),都表現(xiàn)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多溫暖的小家庭,多溫馨的"我們仨"。

  回國后的動蕩不定,幾十年的風(fēng)雨歷程,文革期間一家三口的分離,和文革后相聚的艱辛,居無定所的飄搖,他們都坦然接受,相濡以沫、相親相愛、不離不棄。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有個安身立所之處、有書讀就是最幸福的。一個國學(xué)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xué)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他們不求名分,不求富貴,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shè)定的祥和的世界里。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看標(biāo)題就讓我潸然淚下,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先后失去愛女和丈夫兩個至親,那種孤獨和恐懼沒有顯現(xiàn)出來,而是化作平淡的文字感染了無數(shù)人。書中字句平淡,細(xì)細(xì)品味,卻是對往事美好的回憶。誰都看得出,這是一部含著淚用心寫就的書。一位92歲高齡老人對家人的追憶,平實、自然。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生活里,無不彰顯著濃濃厚重的親情。我曾想,楊絳先生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來回憶和家人一起的日子,我讀不懂。"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情,也許需要用很久的時間和深厚的閱歷才能夠領(lǐng)悟。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tài),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nèi)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親情,不需要過多華麗語言的修飾,那份溫暖的感覺像冬日里的溫泉緩緩流入每位讀者的內(nèi)心深處。

  《我們仨》讀后感6

  很久之前,就感動于錢鐘書寫給楊絳的一句話: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jié)婚,遇見你,結(jié)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錢鐘書和楊絳的恩愛十分出名,這次,找了這本書來看,也是想看看名人大家如何經(jīng)營感情的。在談過戀愛后,看別人的愛情相處之道,感受也更深刻吧。

  錢鐘書,楊絳,錢媛。三口之家,充滿了無限的趣味。不論經(jīng)歷何種政治的風(fēng)波,工作遷移,依舊一家人十分團(tuán)結(jié),不抱怨,任何時候不放棄讀書和工作,總是給予正能量。

  感情經(jīng)營方面: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說透,不是所有事情都非得分出勝負(fù),聽誰的。

  “我愛整潔,阿媛常和爸爸結(jié)成一幫,暗暗反對媽媽的整潔。例如我搭毛巾,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他們兩個認(rèn)為費事,隨便一搭更方便。不過我們都很妥協(xié),他們把毛巾隨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齊。我不嚴(yán)格要求,他們也不公然反抗!

  不讓對方擔(dān)心,能為他解決問題,成為某種依靠。像錢鐘書在楊絳住院期間總是弄壞東西,楊絳總是跟他說“不要緊,我會修”,而且真的做到了。

  忠于人品,陷于才華。無疑,鐘書先生年輕時十分帥氣。而人品和才華是持久的吸引力。字里行間,可以看出楊絳贊賞錢鐘書的正直,不貪名圖利,欣賞折服他的才華。

  彼此三觀一致。兩人都非常喜歡讀書,都很喜歡文學(xué),即使咬文嚼字,也能讀懂對方的意思。

  包容也很重要。楊絳全書只提過兩三句錢鐘書的缺點馬虎粗心。其他的都是滿滿的包容理解,欣賞支持。

  希望自己也能收獲像楊絳與錢鐘書矢志不移的愛情和相扶到老的婚姻。

  《我們仨》讀后感7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jié)婚,遇見你,結(jié)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這是錢鍾書曾寫給楊絳先生的一段很美的文字。他們的愛情十分令人羨慕,而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先生回憶她們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那本《我們仨》。

  先生以夢境的方式絮絮叨叨給我講述那些一件件小事,也許很是平常,但這就是生活。

  我們倆老了:先生和鍾書都老了,而先生做了個找不到丈夫的夢,我看到這時略感心酸,但看到鍾書不為夢中的自己辯護(hù),只安慰先生說那是老人常做的夢,我又覺得先生十分幸福。

  我們仨走散了:先生回憶了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那段日子,在媛媛和丈夫相繼離世后,家就變成了“客棧”。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边@是一次在船上,骨瘦如柴的鍾書問她是否還做夢時,先生的感觸。我覺的先生以一種平淡、樸實的筆調(diào)把感情慢慢融入其中,讓人讀起來十分感動,也許是這才是伉儷情深的愛情。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先生全面地回憶了一家三口與世無爭的日常,從夫妻二人赴英國留學(xué),并在牛津有了女兒,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鐘書相繼逝世。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先生在痛失至親后難受且迷茫的狀態(tài),透過紙張,我能深深感受到先生那種低落的情緒我,以及那種錐心的疼痛。

  文章讀起來笑中有淚,溫馨卻又略感些許沉重,也許,這才是先生的心,或許可能是一片空白,僅存的,是對我們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

  他發(fā)愿說: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于是,他們仨從此團(tuán)聚,不再死別,亦無生離。

  《我們仨》讀后感8

  一直想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但終究猶豫自己的懶惰遲遲沒有完成這個計劃。這兩天終于看完了這本書,就隨便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楊絳先生寫的這本書,描述了平常人家的家長里短,很是樸實,雖有一些上個年代人說話的方式,卻一點也不影響閱讀。大多數(shù)人這樣寫,都容易流于流水賬。然而,楊絳先生寫的,卻非常的溫暖,讓我們似乎看到了楊絳先生一家溫暖、充滿愛的生活場景。每一個字,都充滿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深深的愛和思念。這大概就是大師的文字功底吧!

  剛開始讀前兩章時,我還以為這是一部科幻小說,文中的主人公似乎能夠在夢里看見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地方發(fā)生的事情,我還奇怪著,這難道是有特異功能嗎?文章在開頭說,她的丈夫給他一個萬里長征的夢,我還猜測過這難道是夢中夢嗎?他將她丈夫的去世做了一個綿長綿長的夢,而在這夢中又夢見了她女兒的去世。讀完第三章才明白,原來這不是夢,之所以夢見女兒,其實不過他每晚都會與女兒通電話而已,而所謂的客棧船只,其實就是病房和家的代名詞。我想錢鐘書先生真的做到了,盡可能長的去陪伴楊絳先生,盡可能長的去減緩楊絳先生的痛苦。我驚訝于他們之間感情的長度,從他們相見的第一面開始,一直到他們老去,感情從未減淡。我一方面很羨慕這樣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中這樣的感情怕是可遇不可求了。

  文章中的錢鐘書先生體現(xiàn)的更多的是他可愛的一面,或許之前我所認(rèn)識的錢鐘書先生是博學(xué)的,為祖國作出了重大貢獻(xiàn)的。而在楊絳先生的書中,看到的他卻是在愛妻面前,孩子氣的丈夫的形象,以及在女兒面前哥們兒的形象。他們這一生中也遭遇了起起伏伏,他們更加明白陪伴的重要,并且也為此不斷努力,盡可能的多多陪伴彼此。在這里我并不想說他們?yōu)樽鎳龀隽耸裁,因為這本書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們的愛情。

  讀完這本書的第一件事,我就去查了查楊絳先生是什么時候去世的。楊絳先生2016年去世,錢鐘書先生1998年,他們的女兒錢瑗1997年。我的第一反應(yīng)是,剩下的16年她是怎么過的。不過,我又很快反應(yīng)了過來,她并不是一個依附于家庭的女人,她是一個相當(dāng)獨立的新時代女性,她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追求,她要將自己過的精彩才算不辜負(fù)錢老先生對她的期望吧,更是不辜負(fù)自己。

  不要抱怨生活,充滿對生活費期待,知足常樂,做好自己,一切不順都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的!

  寫的很亂,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了,希望以后寫會更有文采和邏輯了吧。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8篇)】相關(guān)文章:

《我們仨》學(xué)生讀書心得12-26

關(guān)于《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12-25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01-17

我們仨讀書筆記800字09-14

《畢淑敏散文精選》讀后感07-04

《目送》讀后感精選15篇04-16

小學(xué)讀后感(精選15篇)04-16

《活著》讀后感(精選15篇)04-09

《圍城》讀后感精選15篇03-09

讀后感范文(精選1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