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害怕長大? -管理資料

管理資料 時間:2019-01-01 我要投稿
【clearvueentertainment.com - 管理資料】

   

    凱瑟琳·凱利-萊內(Kathleen Kelley-Laine),精神分析師、社會學家、作家,曾長期擔任國際經合組織教育項目負責人,后致力于心理治療,

為什么有些人害怕長大?

。

    為何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

    凱瑟琳·凱利-萊內: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帶著特殊的味道。無論在任何年齡階段,“第一次”(第一次愛情/第一次分手)的體驗都要比后來的經歷更深刻。另外,童年的經歷中充滿豐富的感官體驗。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就置身于氣味、聲音和光線的海洋,在其中成長、學習。某種香料的味道,某個熟悉的旋律,似曾相識的話語,都能把成年的我們帶回童年那失去的天堂。

    我們記憶中的童年,也有恐懼、傷悲,或理想化了的幸福。這些記憶往往來自一些特別的事件,為兒時的我們所不能理解,并且給我們帶來無法承受的情感刺激。在這種情況下,相關的體驗沒有在心理上得到“消化”,就以扭曲的形式留存在我們的記憶里。

    我們的潛意識里也會留下痕跡……

    我們的心理天生具有自我保護能力,它會拋棄、隱藏、遺忘那些傷害性事件。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出現所謂“屏蔽性回憶”,那是為了把一些更有沖突性的記憶深埋在潛意識里。心理診所那些躺在長沙發(fā)上的成年人,他們看上去再正常不過,可內心深處卻壓抑著很多恐懼、欲望或攻擊性,否則就無法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

    這些不為人知的一面像一個魔鬼/野孩子,被鎖在心底,偶爾露出猙獰,生發(fā)出貪婪的欲望、狂怒或痛徹心扉的悲傷。要想讓這個藏在心底的“小孩”安靜下來,就一定要弄清楚這些精神困擾的原因。

    向心理治療師傾訴的,總是我們內心的“孩子”嗎?

    大多數情況下,是“孩子”在表達自己,雖然前來咨詢的成年人并沒有意識到。我們清楚地看到,這個人沒有能力去愛,去進步,或去建設什么,原因都與童年有關。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她在過去應有的位置,從而使“成年人”得到自由。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很多人害怕碰觸自己的童年記憶。

    他們下意識地覺得這樣做會殺死自己的童年,其實不然。心理分析的做法,不是簡單地與童年一刀兩斷,而是要與童年談判,說服“孩子”還給“成年人”心靈的寧靜。具體地說,滿足“孩子”的某些要求,拒絕他/她的另一些要求,斬斷某些聯系,同時使另一些聯系更加密切,

管理資料

為什么有些人害怕長大?》(http://clearvueentertainment.com)。這項工作需要假以時日,但一旦完成,效果非常好。

    為什么有些人害怕長大?

    每個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童年。原因有二,或是童年太令人留戀,我們寧愿沉浸在美好的回憶里而不愿面對現實,或是童年的記憶太痛苦,令人難以擺脫它的陰影。不過,人總是要長大的,一些人會變得成熟,一些人則永遠都像大孩子.

    當然,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感到死神的威脅越來越近,但對成熟的恐懼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成熟意味著要獨立自主,對自己負責,尤其要學會選擇,放棄擁有一切、無所不能或人見人愛等等這類念頭。遺憾的是,當今社會推崇幼稚,用幻想哄騙我們,好像我們極其強大:只要有錢,我就能變得更漂亮,更有權威,更能讓別人言聽計從。消費社會讓我們沒有挫折感,不再有渴望,一步步剝奪我們長大的機會。

    有些治療法認為找回童心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您認為呢?

    如果這意味著保留游戲的能力,我同意。不過我覺得創(chuàng)造可是一項需要深入鉆研的工作,它要求有表現的能力,自由的思維,流利的表達,孩子們不具備這些品質。如今,“成年人”簡直成了貶義詞,這太可怕了。我倒認為,成熟要比童稚帶給我們的樂趣多得多。如果我們依照目前的社會風尚,只追求基本需求的滿足,得到的必定是煩惱與抑郁。成熟還意味著主動地給予愛,做一個有用的人,不是被動地等待被外界滿足。這也意味著不斷地深化、改變并充分地表達自我。

    為人父母以后,我們會對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新的認識?

    孩子的哭聲,以及照顧孩子的方式,都會讓我們童年時隱藏在潛意識里的欲望、焦慮浮出水面。但發(fā)自肺腑的最深感受,還是來自童年時與兄弟姐妹們一起生活的經驗。人的記憶傾向于淡化強烈的情感,如嫉妒、仇恨、被拋棄的恐懼,這些情感是任何有兄弟姐妹的人小時候都經歷過的。這些經驗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傷痕,等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傷疤會時常隱隱作痛。

    這就是為什么初做父親的年輕人會覺得自己被拋棄,孩子成了對手;年輕母親則會感到孩子占據了全部生活,自己被掏空了。這些情緒反應都是對過去遙遠記憶的回應。傾聽內心“孩子”的聲音,能讓我們付出更多、更好的東西,比我們曾經獲得的還要好。有時,這個內心的“孩子”會和我們生養(yǎng)的孩子合二為一,那么,不如先好好照料內心的“孩子”,解決應該解決的問題,免得讓我們真實的孩子承受他/她帶來的痛苦。

    你家會出個武則天嗎?

    學學德國崇尚的“隨意教育”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