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后感

時間:2021-08-01 17:03:00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蘇東坡傳讀后感五篇

  說起蘇東坡,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因為學(xué)過很多篇他的作品。下面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蘇東坡傳讀后感五篇

  篇一:蘇東坡傳讀后感

  《巨人傳》中曾寫道:“人與人之間最使人心痛的,莫過于自己以誠懇的態(tài)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友好,結(jié)果卻得到了惡意和傷害。”用這句話來形容蘇軾再合適不過了。

  紹圣元年,蘇軾因洛蜀黨爭被貶惠州,船到岸邊時,蘇軾驚喜的發(fā)現(xiàn)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都站在碼頭上迎接他,他熱淚盈眶的寫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雖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貧,行動還受到管制,但他并不泄氣,依然每天讀書,還為惠州百姓做了幾件好事。奸臣章淳見狀,把蘇軾貶到更偏遠的海南。

  宋元符三年,蘇軾被赦,結(jié)束七年的流放從海南回到朝廷。章惇的兒子章援,害怕他的父親對蘇軾的迫害甚多而受到打擊報復(fù),特意寫了一封信給蘇軾,請他寬恕。蘇軾立即回信:“伏讀來教,感嘆不已。某與丞相定交四十余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边@種既往不咎,重情重義,以德報怨的胸懷,實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這樣。當年,蘇軾、蘇轍兄弟倆和章惇都是同榜進士,而且做了頗有情誼的好友。但在章惇當權(quán)后,因為政見的分歧,將蘇軾降職免官。

  章惇不但在事業(yè)上對蘇軾打擊,而且在生活上也對蘇軾處處刁難,不讓他住在官宿,蘇軾只能租用民房。真是風餐露宿,備受摧殘。這樣的壓迫,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都是難以釋懷的!但蘇軾竟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說何益”一筆帶過。這種寬宏大量,實在是少見。

  讓人特別感動的還有,蘇軾還常懷念與章惇的友誼,而且還為他的生活、健康而牽掛。在給章援的信中,蘇軾叮囑他好好照顧父親章淳,蘇軾還給生病的章惇寄去一些藥方,囑咐他多多保重自己。蘇軾對章惇仍然像對老朋友那樣關(guān)心,不計前嫌,如此寬廣的胸襟,即使放在現(xiàn)在,又有幾人能及?

  現(xiàn)在的人,一個個只顧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社會上敗壞的風氣盛行,世界上各事各物都是向好的方面發(fā)展的,人類也是越來有智慧的,但是人類的道德已經(jīng)慢慢的丟失了。人們總是往前看,為什么不多回頭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古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呢?

  篇二:蘇東坡傳讀后感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巨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后,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xué)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薄疤K東坡雖然飽經(jīng)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后,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quán)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斗那種善于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到底,在于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評的態(tài)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欲,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斗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guān)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于水火發(fā)生了抵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轄的州府里,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fā)現(xiàn),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diào),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x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游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里,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作結(jié)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庇梦易约旱脑捳f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篇三:蘇東坡傳讀后感

  認不認識一個人其實并不在于是否與他同時代,而是站在當時理解的角度上,借著他注入作品的情感了解他的內(nèi)心。讀傳記,就好似看一場別人的人生之戲,我們身處戲外,所有的激烈斗爭或是寂寥悲愴都變得平淡而娓娓道來,最后不免要與自身聯(lián)系起來。

  蘇東坡的偉大人格十分鮮明突出,這得歸功于他的作品數(shù)目之多,資料的詳細,因為在那個時代,他就受人追捧,知名度不亞于今天的當紅明星,即使是金人,在攻下京城后也特別愛搜掠蘇東坡的作品。蘇東坡的詩詞和散文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這源于他對寫作和文體的看法,他動筆,收筆都“行云流水”,沒有特定規(guī)矩,他認為用筆表達出一切情思脈絡(luò)是他生平最快樂的時刻。他如此熱愛寫作,即使知道他大部分麻煩都是文章帶來的,可是仍然覺得文章如金玉珠貝,不易鄙棄。熱愛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許是因為自由創(chuàng)作給作者帶來滿足,給讀者帶去快樂,這也是文學(xué)價值所在之處吧。

  現(xiàn)今,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在規(guī)定的命題下寫作,自然,這僅僅是作的文,很難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大部分人認為我們閱讀太少,生活經(jīng)驗不多,看待社會的角度狹隘,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們很少去關(guān)注自己思想的成長,不曾收集那寶貴的靈感,我們在生活的洪流中,習(xí)慣地忙于身外的事,忘了給自己的心留一段時間審視思考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想法是無價的,是真誠的,是意義非凡的。因為真正意義上人的一生不是學(xué)識的增加,財富的積累,權(quán)力的攫取,而是我們過完人的一生,經(jīng)歷過所有,感悟到所有,去熱愛我們的熱愛,去追求我們的追求。所以說,當你翻開自己的記事本,沒有任何功利性去描繪生活中的自己,這文章的價值才是“非人所能以口舌論貴賤”的。

  蘇東坡先生的命運如海燕,仕途生涯驚心動魄,而且他的福禍基本上與王安石緊密相連。林語堂先生說:“許多事情由于外在環(huán)境和內(nèi)在性格的必然性,而有了往后無可避免的發(fā)展!碧K東坡在杭州任職期間,用詩歌來表達民間的疾苦,最要命的是他愛用自由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文風來寫,即使知道這詩篇會達京師,也毫不在乎。那時候反對王安石新政的人都避開這敏感的話題,蘇東坡卻不顧后果,他嫉惡如仇,遇到邪惡,就如食中有蠅,吐之乃已。在被逮捕審訊后,折騰了好久,終于出獄了,當晚卻又不可救藥的寫了兩首可以被抓到把柄的詩,我想這就是無法改變的本性吧。不失本性,其實有時候是非常寶貴的事情,一切都是在變,只有自身沒變,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品嘗人生百味。正如楊絳先生說:“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的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

  古人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不如現(xiàn)代,只有思想是人類永恒的財富,它是暗含智慧的寶庫,等著我們這些未涉世的少年領(lǐng)略它的雋永睿智的內(nèi)涵。

  篇四:蘇東坡傳讀后感

  縱覽古今幾多光陰,明明滅滅,沉沉浮浮,流俗終至于湮沒,故今之觀者,非賢即能者是也。然品蘇于是也,尤感其奇?zhèn)シ潜瘸H,堪稱翹楚,瀆至情深,心生共鳴,不禁落淚。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詞數(shù)不勝數(shù),今亦心動,跋《蘇東坡傳》謹寄敬愛之情,望錦書以傳。

  蘇軾,號東坡居士,字子瞻,謚文忠。蓋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險以微表。文,則經(jīng)緯天地曰文,愍民惠禮曰文,圣漠丕顯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則事君盡節(jié)曰忠,盛衰純固曰忠。蘇之于當時,居廟堂之高則爭諫,不顧己利一心為國,處江湖之遠則懷民鞠躬盡瘁兩袖清風,實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當世,雖不可見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書典窺知一二,悟之于心則若脫胎換骨,影響之深遠,弗能盡述,今之國人,概有東坡,雖陌生之人而可以談笑風生,狀如親友,當為極譽!

  東坡前時少年,聰穎好學(xué),胸懷壯志,始欲擬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歡于老母。及至科舉,作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其間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膽創(chuàng)新,不禁驚異間有古之身而載今之神韻,更有歐陽修嘆為弗如。后始仕,不圖功業(yè)立就,無念衣錦還鄉(xiāng),但求順己之心。隨己之意,激濁揚清,宦海沉浮而獨行其是,諸惡付之悠悠。其后調(diào)為湖州而復(fù)為知州也,書有《湖州謝表》,徒有滿篇真情暢快,元氣淋漓,盡付與牢獄之災(zāi),是曰“烏臺詩案”。知其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黨之冤詞“愚弄朝,妄自尊大”,憤哉!亦喟嘆其浩然之氣、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與義,盡融于真性情,快哉!

  東坡仕途,盛衰雖曰命,豈非其心性也哉!蘇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暫,失者永恒,來時如露,去時如電,無所物以憑借終生,故無所畏,似風隨性,暢言無忌,信人無疑,心胸寬廣則眼無狹隘之人,觀其人為佛則自為佛。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游走于萬千深沉而獨自清明,行云于幾多羈絆而全生養(yǎng)性,純?nèi)淮緲悖蝗疚鄯x,不拘于詆盡流俗,不止于私心讎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笔枪蕪R堂之濁難染其光風霽月,狗茍蠅營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謂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比挥址悄鼙扔谔諠撝畬伲蝗胧,一出世,一迎世,一棄世,自然之本性可見一斑而從人之所無以望其項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長也,或短也,或順也,或險也,或樂業(yè),或戚也,無有定法,然持命則在于心也。命雖有定,而性豁達,而心清明,而情淳樸,豈非人事哉?讀蘇子如椽之筆,無加矯飾,淡如兒戲,縱有萬丈豪情,業(yè)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與狂相隨,靜而冷不與凝相依,悟而魂不與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覺“如蠅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觀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無有超脫之意,或囿于功名祿餌,或羈于業(yè)次世俗。純?nèi)灰滓詷O端,廣博易以狹隘,雖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輕輕。濃處味短,淡中趣長。靜則神藏,躁則神天,以身外之物奪至珍之德,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氣”。是人也,大氣者,方不累于輕浮俗套。氣著,可增而強,可消而衰。強,則至大至剛,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則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棄自然之道而復(fù)之所棄矣。曷以習(xí)“氣”,盡言以效蘇子之狀也。

  篇五:蘇東坡傳讀后感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的《蘇東坡傳》展現(xiàn)了北宋的一大文豪"東坡居士"蘇軾的曲折的一生,展現(xiàn)了一個天才的成長歷程,更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位參透世事奧秘的傳奇人物的心路歷程,給讀者面對困難和逆境帶來了深刻的啟示,為讀者領(lǐng)略生命的本質(zhì)與奧秘提供了思考方式,此外,由于林語堂先生是用英文寫的《蘇東坡傳》,我想,這本書定能幫助國外的讀者不僅更好地了解蘇軾,而且更好地了解中國式智慧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蘇軾是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詞人,散文家。他既有"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大氣磅礴的作品,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柔和清新的筆墨,既有和僧人道士同游的歡快與放浪,又有做一方之父母官是為人民擔憂的辛苦,此外還有"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率意灑脫之筆。蘇東坡用一只生花妙筆描繪著自己的色彩斑斕的一生。

  作為一名政客,他仕途不順,但在被貶謫之際仍能淡然處之,為民謀利。在王安石強力推行變法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必要性及變法的合理性,但是他也看到了變法急于求成和不太符合實際情況的弊端,王安石變法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操之過急,更像是一次變革,強度過于激烈,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拼死抵抗,而且變法在某些情況下并沒有切合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的實際情況,而且由于王安石的過于自信及用人不當,變法是極難成功的。蘇軾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當時變法一派的勢力如日中天,他被認為是變法的反對者,名列"元祐黨人碑"之首,后世永不得被朝廷錄用。后來變法失敗,守舊一派上臺執(zhí)政,廢除一切新法,這種行為顯然是十分愚蠢并且對國家有害的,所以為了大宋王朝的吏治民生,蘇東坡挺身而出,據(jù)理力爭,力陳新法之尚存可取之處,又為守舊黨人所不容,仕途依舊坎坷,令人唏噓不已。但是蘇東坡就是蘇東坡,而非尋常之人,他在杭州之時就修建湖堤,造福一方百姓,被貶于瓊州之時,教書育人,大力發(fā)展當?shù)氐慕逃,使瓊州的文化水平有了質(zhì)的飛躍,可謂"功莫大焉",也體現(xiàn)了他的務(wù)實與愛民如子。

  蘇東坡并沒有局限于文學(xué),他是一個興趣廣泛,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的人。比如他在佛理,道法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在《赤壁賦》中其"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觀點包含佛教的世界觀;在繪畫方面,他也絕非等閑之輩,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的先河;他也曾致力于在杭州和廣州興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也曾與百姓共同勞動,一起耕耘,留下了"東坡肉"的美談(也可以說是美食);在醫(yī)學(xué)方面,他還研究草藥,成為公認的權(quán)威······

  林語堂先生似乎認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及極狹小的心胸,我認為很有道理。正是因為他的性格上過于執(zhí)拗,在他當權(quán)之時,幾乎所有的事物都由他一人的意愿決定,正所謂"兼聽則明",而這位"拗相公"幾乎不聽,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消息是有多么的閉塞,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忠正賢良和仗義執(zhí)言的大臣都一個一個離他而去,他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才不副位的愛對他俯首帖耳的小人,而有才華有思想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沒有和他站在一起,一方面是因為"拗相公"的脾氣和胸懷,另一方面是因為利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利益決定選邊站的位置,反對派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因為王安石的新法嚴重觸犯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拼死抵抗的。而王安石并不僅僅是因為受到神宗皇帝的青睞就能夠變法的,本質(zhì)上變法是皇帝的工具,用以集中權(quán)力的工具,因為在他之前的皇帝給他留下了一大批能臣,比如韓琦,范仲淹之流,這些大臣有的是三朝元老,位高權(quán)重,可想而知當時剛剛即位的神宗皇帝難免會有權(quán)傾于下的擔憂,正如他的祖先宋太祖曾經(jīng)"杯酒釋兵權(quán)",神宗皇帝選擇了在自己為太子之時就跟隨自己的王安石,對當時是"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的王安石委以重任,讓他全力變法,其實在皇帝的眼中,王安石使他的一個有力的身邊,替他馴服老臣,神宗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皇帝,堅持推行新法20多年,瞅著機會,差點滅掉虎踞在趙宋王朝西北部的西夏,而他的權(quán)力,毫無疑問,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于變法,來自于王安石,王安石雖然性格執(zhí)拗,畢竟在神宗身邊那么多年,神宗的意思還是應(yīng)該了然于胸的,否則根本就不可能有他的戲。然而當時的蘇軾年輕氣盛又身在廬山之中,可能更多地是仗義執(zhí)言據(jù)理力爭,真是"拗相公"遇上了"拗相公","針尖對麥芒",而王安石后面有皇帝,于是東坡就被貶了。好在隨著時光的流逝,東坡也越來越豁達開朗,最后到了接近仙人的地步,也許王安石的存在是他成長的必要條件之一,真所謂"福禍相依"。

【蘇東坡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01-13

蘇東坡傳讀后感12-10

《蘇東坡傳》讀后感02-09

蘇東坡傳讀后感01-09

蘇東坡傳讀后感07-07

蘇東坡傳讀后感01-01

《蘇東坡傳》讀后感08-30

《蘇東坡傳》讀后感01-01

《蘇東坡傳》讀后感04-05

《蘇東坡傳》讀后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