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老屋閣及綠繞亭 -資料

時間:2018-12-31 12:00:00 資料 我要投稿

安徽黃山老屋閣及綠繞亭 -資料

  屋閣及綠繞亭又稱吳息之住宅,

安徽黃山老屋閣及綠繞亭

。在黃山市徽州區(qū)溪南村。1952年經(jīng)鑒定為明中葉建筑。于1996年11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屋閣是一幢占地340平方米的明代早期民宅,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兩層樓房,下層矮,上層高。坐東北朝西南,五間二進,“口”字形四合院,前進樓下明間為門廳,后進樓下明間為客廳。狹長的天井中央有石板砌成的水池。閣正面為水平形高墻,側(cè)立面采取不對稱方式,與水平形高墻相接合,形成參差錯落的外觀,墻面抹石灰,墻頂蓋蝴蝶瓦,倒影入池,幽深靜雅。大門上有門罩,用水磨磚做成外突線腳,頂覆以瓦檐,不事雕琢,與鐵皮包的厚實大門相協(xié)調(diào),顯得莊重古樸。閣內(nèi)梁架、斗拱裝飾雕刻精美,雙步梁端飾以云雕,梁架上承受瓜柱用蓮瓣式平盤斗,山面梁架瓜柱下端收殺做成鷹嘴形式。柱子作梭柱形,從中段開始向上下兩端收小,柱礎(chǔ)石似覆盤形,柱間空檔內(nèi)有蘆葦編籬。宅內(nèi)不用天花板,擱柵外露。梁架木地表面作無光黑色,色調(diào)勻凈,其他木作均不加髹漆,富有自然之美。閣后種植竹、桃、批把,春夏之季,景色宜人。該閣采用一種曲線較多的華麗活潑的建筑設(shè)計,在明代住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

跨進大門,第一眼便看見樓下正間兩根又粗又黑的.梭形柱,柱下端支落在一個形同倒置的大瓷盤的石礎(chǔ)上。這是明代建筑特有的覆盆礎(chǔ)。柱上的黑色是為防腐而加的保護層,一般是用皮麻纖維外涂生漆制成的。

樓上,沿天井四周有一圈整齊的欄板,雕花綴朵,富麗繁華,飛禽走獸,栩栩如生。老屋閣摒棄繁瑣,注重洗練,欄板上只用扁圓垂直的木條,間隔均勻地壓住板縫;檐口四周以八根雕工精細的垂蓮柱支撐著,柱下端鏤出含苞待放的荷花,給人以寧靜而不沉寂的感覺。

樓上廳寬敞宏麗,碩大的冬瓜梁縱橫架設(shè),渾實圓柱如待衛(wèi)林立。這些梁柱、斗拱、雀替、叉手上都雕刻了云紋飄帶,花鳥蟲魚。曾經(jīng)有一位歷史學(xué)家,來老屋閣考察后說:“這樓上廳不僅是長江中下游明代建筑固有的特色,它也是古百越遺民世代相傳并且保持的一種民族俚俗,與高腳樓有關(guān)歷史淵源關(guān)系,

資料

安徽黃山老屋閣及綠繞亭》(http://clearvueentertainment.com)。”老屋閣對于今天研究與繼承明代建筑的技藝,是一件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老屋閣宅邊池畔,還有一別致的古老方亭,名為“綠繞亭”。始建于元天順元年(1328年),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距朱元璋登基只有88年,可見它始建必然在元代之前。

綠繞亭磚木結(jié)構(gòu),飛檐下的斗拱,月梁上鷹嘴形瓜柱,梁端的雀替,丁頭拱等構(gòu)件,至今木紋凸露,保存著清新雅麗的輪廓。月梁上彩繪圖案,設(shè)色沉著,典雅工麗,保存五百余年還如此完好,這太珍貴了。亭梁枋上刻繪有題銘條款:“景泰七年歲次兩子十一月十八日甲申吉辰重建綠繞亭,以便休憩。吳斯和樂建。”清代又3次重修。亭平面近正方形,跨街而立,飛檐翹角,畫棟雕梁,手法多變,頗具特色。通面闊4米,進深4·36米,高5.9米。其梁上有包袱形圖案彩繪,有元季彩繪遺韻,典雅工麗,實不多見。亭東南偎依池塘,臨水置有飛來椅,供人憩息。晨昏四時,景色各異。是安徽省明代保存至今極為珍貴的古過街亭。據(jù)說,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他那首《東疇繞綠》就是為綠繞亭而寫的:

龐公宅畔甫田多,畎畝春深水氣和。
五兩細風(fēng)搖翠練,一犁甘雨展青羅。
魚鱗強伏輕圍徑,燕尾逶迤不作波。
最喜經(jīng)鋤多肯獲,半年定愧伐檀歌!   

“五兩細風(fēng)搖翠練,一犁甘雨展青羅;魚鱗強伏輕圍徑,燕尾逶迤不作波。”這是明代大才子祝枝山當(dāng)年在綠繞亭寫下的詩句,可以想象出那個時候這里曾經(jīng)是綠波蕩漾,楊柳依依,風(fēng)光無限,但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綠繞亭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當(dāng)年的繁華景象。雖然經(jīng)過重新修整,但老屋閣及綠繞亭周邊環(huán)境卻很糟糕,特別是漁翁塘,由于正是初春料峭,荷塘里完全沒有荷葉翩翩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不少生活垃圾。可嘆,可悲!

 

安徽黃山老屋閣及綠繞亭 -資料

【安徽黃山老屋閣及綠繞亭 -資料】相關(guān)文章:

1.安徽黃山寶綸閣 -資料

2.安徽育才閣 -資料

3.安徽黃山 -資料

4.安徽沙堤亭 -資料

5.安徽薛閣塔 -資料

6.安徽慈光閣 -資料

7.安徽黃山屏山 -資料

8.黃山慈光閣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