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安撫的意義

學人智庫 時間:2018-01-10 我要投稿
【clearvueentertainment.com - 學人智庫】

安撫不僅包括爸爸媽媽給予的親親抱抱、說說唱唱,也包括吃手之類的自我安撫,以及安慰物帶來的柔軟、溫暖。每一種安撫,只要可以讓寶寶安定、放松下來,就是他在這個發(fā)育階段的必要支持。

安撫對寶寶意義之大,既源自于遠古時代特殊生存環(huán)境在我們基因里寫下的信息,也可以從現(xiàn)代神經(jīng)學的研究成果中得到證實。雖然安撫是融入媽媽血液的一種本能,媽媽不需要從“意義”中找到安撫寶寶的理由,但意義的知曉也許會讓媽媽更加懂得、也更加耐心應對寶寶的不安。

安撫的歷史來由

寶寶聽到一點異響、發(fā)現(xiàn)身邊有一只小飛蟲、眼前出現(xiàn)一個陌生人,甚至僅僅是獨自待著時,他就驚慌得哭鬧起來。媽媽完全有理由覺得寶寶在大驚小怪,因為不管上面提到的哪一樣,在媽媽眼里,對寶寶都造成不了任何威脅?蓪殞毜幕蚶镉涗浀膮s是不一樣的信息。

遠古時代的嬰兒需要隨時準備應對恐慌。在野外(過去幾十萬年的人類歷史,都是生活在野外的),小嬰兒從早到晚都被抱著或背著,因為這是確保他們安全并得到良好照顧的最好方法。在漫長的史前時代,各種各樣的食肉動物逡巡在人類周圍,總想把小嬰兒偷走,當成一頓美餐。因此,如果小寶寶發(fā)現(xiàn)自己獨自一人,或者,更糟的情況是面前突然出現(xiàn)一個毛乎乎的東西,嘀嗒著口水——而且又不是爸爸——那他可能就有麻煩了?蘼曧懥恋暮⒆幼钊菀籽杆俚玫骄仍。因此,恐懼以及恐懼時尖聲大叫就成為寶寶自我保護的一種生存技能。

而當遠古的嬰兒發(fā)現(xiàn)危險并發(fā)出求救信號后,得到了爸爸媽媽的回應和保護,就意味著安全,反之則是滅頂之災。記錄在基因里的這樣的信息,對寶寶意味著,呼喊后爸爸媽媽的回應,是和食物同等重要的、關系生存的大事。

安撫的生理基礎

成人聽到一聲巨響,會本能地緊張一下,幾乎在瞬間確認并沒有可怕的事情發(fā)生后,立刻冷靜下來。巨響,也會讓寶寶緊張起來,不同的是,他不可能像成人一樣,迅速冷靜、放松下來。這種差別的根源在于,成人和孩子不同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或者更準確地說,不同的“應激系統(tǒng)”。

“應激系統(tǒng)”是人類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探測環(huán)境中是否存在危險?如果存在,是“戰(zhàn)”還是“逃”?健康、成熟的應激系統(tǒng),既能察覺危險,又能在危險解除后盡快安靜下來。寶寶不夠成熟的顯然是后者,而負責讓人冷靜下來的神經(jīng)通路能否走向成熟只取決于一點:在寶寶發(fā)出不安信號時,身邊有沒有他熟悉的成人,及時回應他。

理由很簡單,寶寶還太小,根本沒能力判斷面前的陌生人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是一位和善的叔叔,還是對他生存有威脅的壞蛋。他聽到的那聲巨響,究竟是無足輕重的東西掉在地上,還是地震來了?當爸爸和媽媽,一次次用放松的表情、安全的擁抱告訴寶寶:“哦,沒事了寶寶,媽媽在這呢,別害怕!睂殞毑艜稽c點解除警報,直到徹底放松下來。

遇到危險緊張起來,是一種本能。危險解除后放松下來,卻不是本能。它是寶寶從一次次外在安撫和自我安撫中,逐漸掌握的一種能力。

對于小寶寶而言,最佳自我安撫方式,就是吃手。研究表明,兩歲左右的孩子通過吃手達到自我安撫的目的,不僅沒有任何弊端,而且對于形成一種快速冷靜下來的能力,極為有利。而且相比安撫奶嘴,它更是一種“隨要隨到”的安慰物。

另外,我們通常見到柔軟的、有一點點毛的安慰物也非常利于寶寶的自我安撫,尤其是當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時,它是幫助寶寶嘗試著,依靠自己一點點放松下來、冷靜下來的好工具。

安撫的未來影響

即使你未曾受憂郁癥或焦慮癥的困擾,也一定體會過一種感受:一場緊張的工作考核已經(jīng)結束,或者虛驚一場的險事已經(jīng)過去,但你卻仍然驚魂未定,你告訴自己:“沒事了!沒事了!”但你的頭腦卻不聽使喚,不斷回放那些引發(fā)緊張的畫面。放松和冷靜似乎不是一種主觀上想要就有的狀態(tài),尤其對于憂郁癥或焦慮癥患者,更能體會那種無論如何沒法讓自己放松下來的痛苦。

了解孩子的情緒控制力并不難。同樣兩個3歲的孩子,遇到同一個挫折(比如得不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媽媽給同樣的安慰,孩子冷靜下來的速度是不一樣的。雖然其中不可避免會有先天氣質的不同,但從小得到媽媽比較多回應和安撫,被媽媽肯定和接納情緒的孩子,一定更容易從激烈情緒中緩和下來。而擁有更好情緒控制力的孩子,將來在學業(yè)、工作、人際交往等幾個重要方面,都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