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教學設計4

時間:2023-05-02 00:30:40 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六國論》教學設計4

六國論

                蘇洵

《六國論》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

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用意,領會作者關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強暴的思想。

2.結合單元知識短文,學習有關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譯知識。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中部分文言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

[教學難點 ]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方法逐層論證的方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1.解題:“六國論”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上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

2.簡介作者:蘇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蘇洵為文,學《孟子》、《荀子》、賈誼、司馬遷諸家,尤以《戰(zhàn)國策》為主要楷模。

3.課文通讀:請兩名學生分段朗讀全文,教師正音。

4.疏通文字:著重講清下面加黑的詞語:

其實(其實際,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副詞“其實”)思厥先祖父(他們的) 秦之所大欲(所字結構,可譯為“最想得到的”) 子孫視之不甚惜(對待) 暴秦之欲無厭(滿足) 強弱勝負已判矣(分) 終繼五國遷滅(革、改變)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結交) 始速禍焉(招致,類成語“不速之客”的速) 革滅殆盡之際(幾乎) 以事秦之心(侍奉) 從六國破滅之故事(從:跟隨、重蹈;故事:舊事、前例)

5.作業(yè) :熟讀課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詞語。

第 二 課 時

1.課文分析:

問: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內容是什么?

明確: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提出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二部分為2、3段,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喪”、“不賂者以賂者喪”——分別論證;第三部分為4、5兩段,總結六國破滅之教訓,勸諭當朝統(tǒng)治者“無使為積威所劫”。

問:課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較法,請問比較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課文第5段也有兩組比較,一組是明比,將“六國”與“秦”比,結果是秦強而六國弱,但六國當有不賂秦而戰(zhàn)勝秦的可能。第二組比較是將“宋朝”與“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處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騷擾,宋朝統(tǒng)治者不是堅決抵御,而是割地賠款,然而從力量的比較上,統(tǒng)一的大宋遠遠強于邊境小國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戰(zhàn)而勝之的可能。

問:宋與契丹、西夏比,為何要暗比而不明說?

明確:這正是蘇洵散文的長處,行文至此,作者觀點已十分明確,用舊事來諷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這是其散文具有《戰(zhàn)國策》風格的體現(xiàn)。

2.與《過秦論》作比較分析:

問:《六國論》與《過秦論》兩文比較,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明確:同,兩者都是史論;都是借古諷今,用歷史舊事來諷喻今事;兩文最后都用了比較法來說明道理,勸諫統(tǒng)治者。異,兩者的議論結構不一樣,《六》文先提出論點,然后論證,《過》文先敘述歷史過程,然后從中引出論點;兩文勸諫當權者的內容不一樣,《六》文主張堅決抵御外侮,《過》文勸說統(tǒng)治者施以仁政;兩文語言形式不一樣,《六》文以議論性語言為主,而《過》文以記敘性語言為主。

3.集體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作業(yè) :①“思考和練習”三、四。②預習《伶官傳序》。

《六國論》教學設計4

【《六國論》教學設計4】相關文章:

《六國論》教學設計05-01

《六國論》教案設計05-18

識字4教學設計04-28

六國論原文06-09

《六國論》的翻譯03-25

4.《爺爺?shù)奶J笛》教學設計04-25

《六國論》教案08-29

《六國論》教案04-25

六國論教案優(yōu)秀12-24

《六國論》導學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