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教學反思

時間:2021-03-10 09:59:00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木笛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木笛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笛教學反思

木笛教學反思1

  教《木笛》,反思!>收獲頗豐!讓我明白了兩個概念:“為了知識的語文教育”和“通過知識獲得語文的教育”。概念的差異,教學思維也不同。前者的邏輯起點是“語

  文知識”,即圍繞要教的知識而展開教學活動,比如,教《木笛》,我們往往會要學生認識朱丹的不忘國恥,有人格尊嚴,或者教學生要注意細節(jié)描寫,要注意環(huán)境描寫,要學會分析人物性格。的確,作為小說題材,人物是核心,透過課文言語表達內涵的領悟,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應是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但這些只能作為公共知識,就是老師假定的知識,并不是學生個體知識,這樣“應然”的教學內容有成人化之嫌。這是為了知識的語文教育。我們不否定這樣做是錯誤的,只是認為“有效率”不代表“ 有意義”。有人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成人”,即使人成為人。說到底,這是一種“技術主義”取向的教學。那我們需要什么樣取向的教學,我想應是“>心理學主義”取向的教學,努力讓學生將知識產(chǎn)生與應用情境加以關聯(lián)。那么教學的邏輯起點就應改變——通過知識獲得語文教育。

  如果邏輯起點放在“通過知識獲得>語文教學”,教學活動中產(chǎn)生的知識是兒童成長的一種文化資源、精神養(yǎng)料,它是為兒童服務的。

  教學中,學生對朱丹的認識應是個體的,有的學生認為他是愛國的,有的學生認為他是有尊嚴的,有的學生認為他是有人格的,有的學生認為他不會忘記國恥,甚至有學生說他因為親人被日本鬼子殺害,不記仇恨??我們說,這是學生個體心理意義。這種認識只不過透過故事內容來感受,并不是透過某個細節(jié),某個語詞。如何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詞來表達出這種情懷,我設計了“大師眼中的朱丹(寫故事)”,讓學生利用自己認為課文中必需用的情節(jié)或語詞,結合自己的理解,重新組文,這樣流淌出來的文字,有兩個好處:一是運用課文中靜態(tài)的“言語”,經(jīng)過內心意義建構,重新表達,積淀,運用,二是通過表達訓練,形成小小說的一種表達圖式,如細節(jié)描寫、側面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知識,在活動的無形中習得,教者有心,學者無意。

  因此,通過知識獲得“語文教育”,策劃有價值的活動,是得花一番心思,讓教學既感性,又有理性的存在。

木笛教學反思2

  《木笛》這篇課文字里行間浸透著一位木笛演奏家在個人前程與國恥紀念日碰撞時絕然的選擇。課文篇幅比較長,容易零碎,所以我注意從整體上把握,重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引導學生有效融合資料,結合人物外貌描寫,從而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質。在這次上課中,我更加重視了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我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為背景,以“進入終試→拒絕吹奏→被破格錄取”為線索,全文以朱丹在考場上為什么放棄終試,后來為什么又被破格錄取為一個大問題,把這一問題作為第一大教學目標,通過兩次小組合作學習和展示,突破難點(課后第2題),引領學生回顧南京大屠殺的情景,產(chǎn)生對侵略者的憎恨,激起強烈的民族自尊、自強感。在教學中我以這樣四步進行。

  一、回顧內容,梳理問題,引入文本探究

  我以開門見山的方式直入主題: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9課《木笛》,回憶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可以在快速瀏覽課文的基礎上敘述,在學生敘述課文主要內容時我隨時板書:“進入終試→放棄終試→破格錄取”借助板書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面對朱丹“放棄終試”“破格錄取”你有什么疑問嗎?根據(jù)學生質疑梳理成一個大問題:朱丹在考場上為什么放棄終試,后來為什么又被破格錄取?讓我們帶著這種疑問走進課文。這樣自然過渡到第2部分的學習。

  二、關注對話,引入資料,了解放棄原因

  為使學生透徹理解課后第2題中的三個難句,在學生展示匯報時我重點引導這三句。例如:

  重點段:看過卡片,朱丹眼里閃過一絲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頭,歉疚地說:“請原諒,我可以不演奏歡樂的曲目嗎?”(課后第2題的第一句話,是本課時的難點)學生能抓住一絲悲戚、沉默片刻、鞠躬、歉疚地說這些詞語,以及抓住朱丹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牽線地談出自己的體會,我順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做到既有小組合作展示,又把學生匯報時理解不到的進行引導。當看到卡片時,朱丹的眼里為什么會閃過一絲悲戚?(說明朱丹內心的悲痛:a他的沉痛心情使他無法演奏b預感到拒絕可能使他失去機會,甚至永遠與機會失之交臂。c在這樣的日子里,還有人出這樣的考試題,這是民族的悲哀。)面對這三點,學生只能談出朱丹心情沉痛,不能演奏,我再次引導。這樣做到了學生自讀自悟和老師的有效引導相結合。重點段:這輕輕的一句話,猶如悶雷在會場爆裂。一時間,所有考官都竊竊私語起來。(課后第2題的第二句話。)對于這句話學生理解很到位,能夠談出會場為什么爆裂?考官竊竊私語什么?為使學生更明確地理解朱丹為什么拒絕吹湊,我以追問的形式問學生朱丹沒有忘記什么?作為學習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自然過渡。

  記得在講《狼牙山五壯士》時,我以展示一些南京大屠殺的圖片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但那些血腥的圖片讓學生產(chǎn)生恐懼,效果不是很好,聽課的老師也認為太恐怖的圖片不要通過大屏幕展示出來。所以這次教學我在思考:怎樣借助資料既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又能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情懷呢?于是我以12月13日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日子為問題,以黑屏白字進行展示資料,重點部分描紅的方法讓學生閱讀,并且進行追問學生:讀著這串數(shù)字,你們心中有著怎樣的感受?學生自然回答:沉痛、悲傷的。于是我再次出示上一段話,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情感再讀這段話。經(jīng)過這樣的理解、展示,學生的愛國情感被激發(fā),朗讀很到位。

  三、想象畫面,品味笛聲,體會愛國之情

  第三部分的學習還是以朱丹為什么又被破格錄取為主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小組合作。重點段(25自然段),對于這一段的理解,由于學生在第一課時已經(jīng)理解了一些重點詞語,借助這些詞語理解幼松林、曙色萌動、蓓蕾初綻、墨滴在宣紙上無聲暈染等一些詞語不成問題。此時學生經(jīng)過分析后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這時重點寫孩子?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在備課時的疑問,負責展示的小組是這樣解釋的:這象征著孩子們也會像他的先輩一樣,繼承先烈的遺志,并將革命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我認為這樣解釋,對于一些學生來說還不是很明白。于是我又進行補充:孩子們的表現(xiàn)是受父輩們的影響,使他們教育的結果,這證明了朱丹的所作所為具有了深遠的意義,他的行為影響到了下一代,影響到了孩子們,課文此時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情感得到了升華。

  朱丹用什么方法來寄托他的哀思呢?課堂也由此進入了高潮:在理解重點句27自然段笛聲時,在學生感悟笛聲的如泣如訴后,此時我安排了一個填空小練筆,這笛聲外還有聲音,這聲音在控訴什么?在吶喊什么?學生抒發(fā)自己的心聲,發(fā)言很精彩,我想這也是情感到位的原因吧。之后在悲傷的樂曲中學生進行了有感情的朗讀,朗讀層層深入,在齊讀中情感又一次得到升華。學生們不僅讀懂朱丹的笛聲,更讀懂了朱丹的內心世界。人物的形象在這一遍遍朗讀中越來越豐滿,學生的情感在這一次次反復中越來越濃烈,對課文的理解也是越來越深入。在這基礎上理解大師破格錄取朱丹的原因就比較容易了,學生能理解到朱丹高超的木笛演奏水平和深深的愛國之情打動了大師。所以,朱丹雖然沒有經(jīng)過考試,也被錄取了。

  四、品讀外貌,感悟梅花,豐滿人物形象

  對于外貌的描寫我本來設計在文章最后進行學習,由于小組匯報時就談到了這一點,所以就順著學生思路進行了學習,經(jīng)過學習后學生知道了梅花是祖國的象征,朱丹穿這樣的衣服也正是愛國的表現(xiàn),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作者的一種寫作方法,借助外貌描寫來體現(xiàn)人物的品質,再如前面學習的借助人物細節(jié)和動作描寫也能突出人物的品質等等一些方法。

  韓立福教授要求學生在學新課前要多讀書,我也深深地記住了這句話。所以,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我先把課文讀了幾遍,有了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又閱讀了幾遍教參,網(wǎng)上查閱了很多資料,了解到《木笛》是中學課文中的一篇感人至深,攝人心魂的愛國小說,其中有很多描寫方法滲透其中,我想在小學生的課堂中如何滲透呢?經(jīng)過反復研究后,我準備把這些方法放到相應的段落中,深入淺出地進行滲透。如: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等等一些方法,通過實踐證明學生學懂了,掌握了,我認為這也是這節(jié)課成功的一點。這節(jié)課最大的不足是我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來完成教學,學生能理解朱丹在考場上為什么放棄終試,后來為什么又被破格錄取?但學生在有很多老師聽課的情況下不能大膽地展示,恐怕自己說錯了而不敢發(fā)言,匯報還停留在一些淺顯的問題上,只能靠老師的引導來完成。我想這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多練習,多研究。

木笛教學反思3

  《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力爭體現(xiàn)學生自主閱讀與自主感悟相結合,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和品質。

  《木笛》是課改教材第十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主要選取了與國家利益、民族精神有關的文章,使學生產(chǎn)生熱愛祖國不忘歷史的情感。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木笛手朱丹到樂團參加終試時,因為拒絕吹奏歡樂的樂曲而被取消考試的資格,后來又被破格錄取的故事。

  五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通過第一課時的'初讀已經(jīng)初步了解到朱丹“放棄終試”是因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但是他為什么寧愿放棄自己熱愛的藝術,也要悼念遇難的亡靈,為什么外國大師又破格錄取他,學生并沒有真正感悟到,尤其是笛聲所蘊含的情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所以,我在教學中力求采用朗讀、聯(lián)系上下文,引入資料,抓重點詞語等教學方法突破重點,采用朗讀、想象,音樂渲染等教學手段解決難點。

木笛教學反思4

  思

  《木笛》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語文選讀課文第七課,其編排意圖是回應“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一主題,。而在方法上是盡量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適當抽查,進行必要的指導。為此,我在20xx年1月3日第一節(jié)教學《木笛》時,遵循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一、聯(lián)系實際導入,激發(fā)愛國情結。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回憶、說出自己難忘的考試,甲生說自己在期中考試時,意想不到的得了滿分,是語文學科的第一次滿分,也是人生中難得的一次滿分。乙生說自己上學年期末考試預計要考班上第一名,結果只得第二。丙生提出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考好試?依據(jù)學生對考試的局限性,我把狹義的分數(shù)型考試引申到了廣義的考試,由學習中的考試延伸到了生活中的考試,從“一試定終身”拓展到人生中其實隨時隨地都存在考試,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也是精益求精的考驗手段之一,目的是推進歷史的進步。我講了一個兒時父親講給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個老翁,衣衫襤褸,窮困潦倒,總是會在趕集天,坐在一座瓦橋頭,翹起二郎腿,每當人們路過,他就故意把草鞋挑到橋下,讓人幫他撿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始終沒有人理會他,只有人嘲笑他齷齪、邋遢、老不正經(jīng)……就在老翁絕望地搖頭嘆息之際,一位相貌英俊、目光不怒而威的少年,跑到橋下給老翁撿回草鞋,小心翼翼的幫老翁穿上,并一再堅持要求送老翁回家。老翁此時露出了廬山真面目——一位腰纏萬貫的富翁,只是想尋找一位技術的傳人。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真正的考試是考人心,只有人心的高尚才會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二、把學習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其自讀自悟。

  在學生對“考試”用了新的認識后,我放手給學生自讀自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領悟文章主旨。1、小組讀、大組讀、角色讀。2、說出自己的學習收獲,提出不懂之處,又由同學互相解答。3、朱丹的木笛聲中,一曲愛國主義高歌播撒于每個聽眾,根植于每位讀者,打動每位評委,折服每位在那次選拔考試中的選手——千里馬與伯樂并駕齊驅“愛國情懷”!

  總之,整節(jié)課,我教得輕輕松松,學生學得快快樂樂——何樂不為呢?

木笛教學反思5

  《木笛》這篇課文講的是才華橫溢的木笛手朱丹經(jīng)過初試、復試的激烈競爭,進入了終試,因為當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他拒絕演奏歡樂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試資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前吹奏悲涼凄切的樂曲悼念亡靈,又被在場的音樂大師破格錄取。表現(xiàn)了木笛手朱丹深深的愛國情懷。抓住文中的對話及對笛聲的描寫,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感悟笛手朱丹的愛國情懷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當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朱丹在決定自己藝術前途的終試前就拒絕演奏歡樂的樂曲,學生難于理解。所以我在課前讓學生充分查找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資料,才能走近文本,真正有所感悟。但當學生進入角色,在讀中感悟后,才會很容易受到朱丹、大師和孩子們的感染。

  這篇文章的文字,很華麗,對于本文重點的段落,如果要理解到一定的深度還是有困難的,需要老師的幫助和引導。在教學時,我采取了這樣的方法:

  1、資料補充,入情入境

  在對話教學時,我拋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朱丹在考場上拒絕演奏歡樂的樂曲,這到底是為什么?”學生馬上能回答是因為當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但是如果學生對南京大屠殺沒有了解,那他們是不能真正理解朱丹的這一舉動的。于是,課堂上我適時補充南京大屠殺的資料,使學生了解故事的寫作背景,能更快地走進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感受到朱丹的那一片愛國情。

  2、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課文的25自然段,語言優(yōu)美,在課堂上主要通過多形式的讀,多層面的讀,指導學生在文本語言中進行感悟。讀出文中之意,讀住文中之情。學生在理解課文語句后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讀,讀出人物心聲。讀使學生走進文本,感受到孩子們和朱丹一樣懷著濃濃的愛國情。

  3、扣住詞語,感受笛聲

  笛聲還是這樣的笛聲,詞語還是這樣的詞語。學生先找到描寫笛聲的語句,再細細品讀,把句子讀薄,抓住句中關鍵的詞語進行體會。通過讀透“悲涼凄切、脈管滴血、如泣如訴”這幾個詞語,從而讀懂朱丹的笛聲,更讀懂了朱丹的內心世界。至此,文本、師生、作者之間的心理交融得到較好的融合。

  4、媒體使用,渲染情境

  這是一篇情感性很強的文章。我選用了一組觸目驚心的圖片,向學生展現(xiàn)了南京大屠殺的血腥場面,在視覺上引起學生的震憾,在心靈上產(chǎn)生與人物的共鳴。而之后木笛曲《江河水》,則更好地渲染了情境,并使語言文字的教學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整堂課的設計較為流暢,但是因為缺少很細致的預設,在落實過程中就顯得很粗糙,不到位,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那么,我也在想,怎樣做好文本的研讀,怎樣抓住文本的重點詞句進行問題或具體內容的預設,以此提高自己課堂的調控能力。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就像如果能在滔滔江水中,只取出幾瓢飲,但卻飲得痛快,飲出蘊藏于水中之甘甜。當然這便是智者的境界了。

【木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木笛教學反思范文05-14

木笛梗概作文01-16

《木笛》讀后感03-06

《木笛》心得體會01-17

《木笛》的讀書筆記10-30

木笛的讀書筆記01-12

《木笛》閱讀理解與答案02-10

讀《木笛》有感15篇08-27

《木笛》讀后感范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