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時間:2021-02-22 16:54:05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有三十年實踐經(jīng)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共談了100條建議。手捧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們面前,娓娓道來,循循善誘,答疑解惑,指點迷津。逐條細讀,感覺有三條特別受益:

  百條建議之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就在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復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yǎng)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

  我認為,教師自覺閱讀,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修養(yǎng)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默默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教師的熏陶下愛上讀書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教師只有親近書本,喜愛讀書,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與經(jīng)典為友,與博覽同行,學生才能享受學習的快樂,教師享受職業(yè)的幸福,從而師生共同擁有詩意的人生。

  百條建議之第93條:關于和諧教育的一些想法。教育——就在于使所有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于勞動的幸福而充滿快樂。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shù),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訴我們,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zhuǎn)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第一個轉(zhuǎn)化是從讀書到底蘊的轉(zhuǎn)化,這是一個積淀的過程;第二個轉(zhuǎn)化是從底蘊到教學的轉(zhuǎn)化,這是一個創(chuàng)生的過程。教師的底蘊是靠書堆起來的。我們最崇拜的于永正對此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說:“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我的課內(nèi)容很豐富,其實是我平時注意積累,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百條建議之第46條:關于寫教師日記的建議。日記能教給我們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yǎng)。記日記有助于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源泉。

  我們都知道,教育日記讓我們留下平時的教育教學足跡,能促進教師進行思考,積累經(jīng)驗教訓。把已做的工作進行反思、對某一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多方比較和分析,從而找出更好的辦法,學會改變,學會創(chuàng)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趕快多讀書,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學認識上有一個新的高度。閱讀和寫作是教師快速成長的兩翼。

  捧讀《給教師的建議》,膜拜蘇霍姆林斯基的為師之道,就感覺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仰望教育的美麗星空,感覺是如此美好。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收獲頗多,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師仍不失為一次徹底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的洗禮。下面我僅舉一個例子來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希望你們警惕,在課堂上不要總是教師在講。這種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條結(jié)論: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數(shù)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jié)課上所要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7分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

  起初還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太理想化了?墒牵瑢徱曌约,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為什么你講過的知識還是有一部分的同學并不知曉?一做起題來還是不會?平時我們總埋怨學生不認真或不懂得強化知識點,殊不知更關鍵的原因就是在于,這些知識是你灌輸給學生的,而不是他自己思考得來的。這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

  課堂類型分為:知識型課堂、理解性課堂和思維型課堂。知識型課堂的重心為講知識,讓學生記住一些基本的事實和概念。對這類課堂我們不能一概否定,要適當運用,加以改進。理解型課堂的重心為講問題,它把學生不懂的問題講明白,再按照法則進行訓練、鞏固以及運用。相較于知識型課堂而言,理解型課堂教學更加進步,但也有局限:它把學生往一條路上引,束縛思維,不利于創(chuàng)造。從形式上來看,思維型課堂也是講問題,但更側(cè)重從學生的角度,結(jié)合教師的深度理解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評價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jié)果。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們平時采用的課堂大多是知識型課堂,部分是理解型課堂,思維課堂可以說少之又少。

  比如說,《赤壁賦》這篇文章,我們說表達了蘇軾在逆境之中的曠達樂觀,但這個如若讓學生自己探究得來該多好啊。我們?yōu)楹尾灰龑W生去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為何不可在課堂上讓學生靜靜地品讀余秋雨的《黃州突圍》?為何不能在課堂讓學生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卻要親力親為、苦口婆心地做無用之功?我們灌輸給學生說蘇軾的思想是集儒家、道家和佛家融為一體的。這話說出來有幾個孩子是能明白的。我們大可花點時間讓孩子們自己根據(jù)看的書去討論,老師也可以加入其中。師生間的課堂對話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可以通過對話刨根究底,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生成新的課堂教學資源,促使教師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完善教學方法;也可以在師生的對話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的外顯表現(xiàn)。而且這樣的課堂,宛若課堂之春風,將思維之種子悄然種在學生的心中,不亦樂乎?

  又如:對于古文里的一詞多義,單靠記憶是比較難的。這時候,引領學生利用說文解字去研究古漢語文字,不是一舉兩得之事嗎?既能讓學生用形象思維來記住文言字的含義,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由此看來,任何行為都是由思維引領的,教育行為也是由教育理念引領的。蘇霍姆林斯基正是懷著“培養(yǎng)真正的人”的理念和目標,實踐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才成為了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當然,在今天的教育體制下,我們難免受到束縛。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變我們對真正教育的執(zhí)著追求。我們將不斷摸索更好的教學方法,奮然而前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偶然從書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扉頁上寫著: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diào)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shù)著作.利用這2個星期的假期細細的閱讀一番,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通過假期中對這本書的閱讀與學習,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有許多心靈感觸,在此談談我的體會.

  它是20世紀蘇聯(lián)教育經(jīng)典書籍之一,雖成舊,卻給了我深刻的回憶.

  蘇聯(lián)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jīng)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涉及到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并給出實例來加深真實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鳴.書中的理論為我指點迷津,對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出建議和措施,讀了以后增加了信心.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jié)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diào)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shù)著作.

  這段話發(fā)人深省,讓我從本質(zhì)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

  "學習的愿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yǎng).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須,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書中提到這個問題就是興趣的培養(yǎng),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點燃智慧的火花.因為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

  聯(lián)系教學中,一再地強調(diào)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再聯(lián)系生活中的自己,何嘗不是興趣產(chǎn)生動力.

  通過對《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學習,確實獲益良多.我準備把在書中學到的理論運用到新學期的教學中去,在工作和學習中爭取不斷的進步.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痹诒敬巫x書活動期間,我重新又讀了這本偉大的教育學著作《給教師的條建議》,就好像面對著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耐心向我傳授著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

  書中提到的賞識教育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重要教育思想,賞識教育的思想貫穿于他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兒童的自信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活動。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缺乏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制約學生的行為,束縛學生的思維,使學習有始無終。而小學階段正好是學生樹立自信心的有利時期,如果不把握好這個教育的契機,學生日后所面對的困難將束手無策,甚至氣餒。為此,我首先從課堂中入手,為學生創(chuàng)設被賞識的環(huán)境。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即使學生說得結(jié)結(jié)巴巴,我都給予肯定的贊揚,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如在教完《小珊迪》后,我讓學生嘗試當一回慈善機構(gòu)里的一員,讓他們把小珊迪那催人淚下的故事講給別人聽,讓所聽者感懷身世,予以援助……一方面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敘述,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多一次鍛煉自我的機會。

  在學習生字新詞時,我采用請學生當“小老師”的做法,讓他們領讀、為同學改正錯別字等等。這些做法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不少被賞識的環(huán)境。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全方位地受到賞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自信心。

  而平時,我又從課外作業(yè)著眼,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滋味!皼]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動力。”因此,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都注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嘗試成功的滋味。

  總而言之,與大師對話,讓我受益匪淺。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啟示,令我如獲至寶。如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的“閱讀”理念,至今還閃耀著迷人的光輝,在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里,我們可以看到大師這一理念的再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痹偃纭罢堄涀。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薄跋肟朔摀^重的現(xiàn)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才會跟書籍結(jié)下終生的友誼。老師們,讓我們一起來讀書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chuàng)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yǎng)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凈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教師的建議》讓我更深的體會是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么?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直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jīng)驗為借鑒,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于律己,寬于待人”為原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蘇霍姆林斯基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前蘇聯(lián)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將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寫入《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這些建議凝聚著大師智慧的光芒,似一顆顆啟明星為教育者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此書將深奧的理念植入于簡潔質(zhì)樸的文字中,用生動而翔實的案例闡述大師的教育思想,使人輕松愉快的在閱讀中得到啟迪。

  我對于書中關于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很有感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備課、上課、批改還是做學生思想工作,肯定會有許多感觸和體會。如果我們能將其記錄整理下來,那么將是多大的一筆思想財富啊。教學工作絕對是一個有經(jīng)驗者優(yōu)先的職業(yè),越老越吃香。那么經(jīng)驗從哪里來,就是平時點滴的教學實踐中所得。但是一個人的記憶不可能永久保鮮,所以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將教學中的這些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就是教師日記。我認為教師日記主要內(nèi)容應該是教學反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鑒意義。教學反思是思考及創(chuàng)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jīng)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教學反思反思什么,因人而異,但共性的東西不外乎這幾點:

  1、教學中的成功之處。比如教學過程中完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中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措施得當;學生反映較好,積極性較高;將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巧妙應用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等,詳細得當?shù)赜涗浵聛,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

  2、記“敗筆”之處。找出本節(jié)課教學中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做出深刻的反思及整改意見,為以后教學提供借鑒。

  3、記教學機智。所謂教學機智指中教學中,教師的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

  4、記學生見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中主動參與的孩子往往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他們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后豐富教學的材料養(yǎng)分。

  總之,寫教師日記,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zhí)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7

  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后,我感觸頗深,啟發(fā)受益匪淺。我來說說對“教師要養(yǎng)成寫教育日記的習慣”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我建議每一個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并不是什么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么好寫呀,寫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同樣是教師,我為什么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呢?

  現(xiàn)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后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并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于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些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我時?戳藙e人寫了以后才發(fā)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所以,我也建議每一位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面向教育事實本身”來記錄自己的閱讀日記、觀察日記和行動研究日記,通過這些日記和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

  教師們可以考慮寫上面提到的三種教育日記或教育隨筆。一是讀后感;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后,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甚至可以借題發(fā)揮,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二是觀后感,觀看或訪問一所學校、一節(jié)課、一個學生、一個教師、一個校長,記錄自己觀察或訪問的感受。三是做后感;既有學習,又有觀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變,在改變中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和改變生活的過程敘述出來,就成為做后感。

  記得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導師朱永新說過:“中小學老師,我是不大主張去進行對他們而言比較遙遠的理論探討,絕大部分的老師的科研可以是日記的形式,隨筆的形式。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他們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隨筆。日記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們就是要通過新教育實驗,讓更多的學生、老師來領略這神奇,來展示這魅力!彼诎l(fā)表的《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yè)啟事》中這樣說:“每日三省自身,寫教育日記千字。一天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來本公司!崩碣r辦法也寫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賠百,即現(xiàn)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這段話幽默含蓄地說明了寫教育隨筆的深遠意義。

  讓我們堅持每天寫教育隨筆吧,因為那是蘇霍姆林斯基、陶行之等教育家走過的幸福之路、成功之路。

  讓我們抓住每一個瞬間吧,記錄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感受,記錄自己的酸、甜、苦、辣,把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都留在美好的記憶中。

  讓我們與教育隨筆共同成長!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

  利用寒假時間,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使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兒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歷經(jīng)千錘百煉,浮現(xiàn)如玉瑰寶,已經(jīng)深深根植于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們心中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教師職業(yè)走向成功的典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格的典范,一個普通教師開發(fā)自己資源的典范,一種站立在教師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典范。當我們乘著新課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歲月的風塵,輕輕地靠近他時,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歷史的重現(xiàn),對于今天的時髦話題均有了簡單明了的答案。

  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干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chǎn)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fā)現(xiàn)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制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網(wǎng)絡學習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獲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jié)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jié)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余,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卻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于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為工作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時時想到肩上的責任,制訂出周密的工作學習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主動地做好一切積累,包括在什么時間讀哪些書都要規(guī)定在計劃之中,這樣才會覺得時間沒有白白浪費。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jié)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wǎng)上和雜志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后果。

  書中提到:“讀書是節(jié)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fā)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顯寶貴。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后的一些感想,其實它里面的很多經(jīng)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9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主張個性和諧發(fā)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fā)生的現(xiàn)象的根源,使我大開眼界,收獲匪淺。

  例如:他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么早在—年級就會出現(xiàn)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里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jié)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后,直接了當?shù)刈隽私忉專哼@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jīng)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

  但有幾個又能做到。

  蘇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于利用一切小事鼓勵孩子們善良的念頭,幫助孩子們體驗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耐心地培養(yǎng)著孩子們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終堅持在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他的教育是為“人”服務的,是為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隨時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與情感培養(yǎng)、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的。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讀全書,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仍然是當代教師學習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讀了這本書以后,感覺自己仿佛和偉大的教育大師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更用心、鉆研。用心回顧從教十三年來的得失,用心和學生在課內(nèi)外交流,用心觀察和引導學生,用心設計課堂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用心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鉆研和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鉆研數(shù)學學科的專業(yè)知識,鉆研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鉆研當下的各類熱點知識……我想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學習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一、做幸福的教師,培養(yǎng)幸福的學生

  在《給教師的建議》全書中,無不自然的流淌著一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就是一種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師的幸福感和作為一名學生的幸福感。作為一名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為一名學生,能成為他的學生也是幸福的?梢娮鰹橐幻處煟蛘哒f能否做好一名教師一個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師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這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只有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產(chǎn)生愉悅的感覺,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師,也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幸福的學生。

  讀書中受到的啟迪和震撼讓我總是會心潮澎湃,讓我崇拜。現(xiàn)實中也有這樣的一群教師,也有這樣的一群學生,他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讓我欽佩。崇拜與欽佩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也在躍躍欲試。反思自己的工作,覺得自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負責的教師,但是相比之下,覺得自己距離幸福的教師,還有差距。

  從讀書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師,培養(yǎng)幸福的學生”,就要把教師的幸福當做教育幸福來做:1.追求精神的幸福。師生之間在知識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職業(yè)所難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認識這一精神性質(zhì)最終包裝自己的詩意人生。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的過程中,必然會帶給自己很多成功的體驗,這種成功的體驗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一種“累并快樂著”的幸福感。而因為自己工作目標的追求卓越,必然讓學生的各個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學生也是幸福的。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這樣四種合作關系,即: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教師個體與教師集體之間、教師個體與學生集體、教師集體與學生集體之間的合作關系。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我們可以說是某某老師的學生,也可以說是某某學校、某某班級的學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個集體中的成員都可以享用同一個幸福。

  二、做公正的教師,培養(yǎng)公正的學生

  做公正的教師一直是社會、家庭、學生關注最多的一個師德問題。教師的公正決定著教育的公正。教師公正既表現(xiàn)為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也表現(xiàn)在公正對待同事、領導及學生家長等方面,更表現(xiàn)在正確對待學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師,培養(yǎng)公正的學生”當成是塑造教師光輝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fā)揮和學生的道德成長,而最終實現(xiàn)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師要對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對教師自尊、榮譽以及合理的經(jīng)濟利益等等合法權(quán)益的要求和維護。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不僅是“我與我”關系,也涉及到教師與社會的關系。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對教師的職業(yè)期望較高,一方面社會在輿論上普遍贊同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們包括教師本身往往又認為教師應當羞于言利,只做蠟燭,只問耕耘。要求教師做苦行僧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本身,都是一種不公正。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個體要公正。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感覺樸實而真切,字里行間充滿著對學生的愛,因為這種愛真摯而深沉且負有社會使命感,成為推動作者不斷自覺反思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不竭動力,成為作者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的源泉,這種愛和社會使命感時刻感染著我,同

  時我深信也感染著每一位拜讀這本書籍的我的同行們。

  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持民主與尊重的態(tài)度;對不同性別、年齡、出身、智力、個性、相貌以及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能夠作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作標準,尤其不以家長的社會地位為標準。承諾作到:A.平等地對待學生;B.愛無差等,一視同仁;C. 實事求是,賞罰分明;D. 長善救失、因材施教;E. 面向全體,點面結(jié)合。

  最后,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評價要公正。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說話!彼麕е⒆觽兊阶匀唤纭奥眯小保纤季S課,做“環(huán)球旅行”,建議我們逐步養(yǎng)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chuàng)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告誡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系失調(diào)”。他認為,只評價學習的最終成果,而忽視學生的勤奮、努力程度,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評價變成威脅人的東西,任何時候評價都不可變?yōu)橘H低個性的手段!皩W習、上課、完成作業(yè)、經(jīng)常得到分數(shù)——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為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里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為主宰者……那么,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振聾發(fā)聵的,對照素質(zhì)教育,這不就是素質(zhì)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可我們在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還是說得多,認識的多,但實際上孩子們還是掙扎在學海題海中難以自拔,或是在老師設計的學習程序中機械地完成著記憶的訓練。

  三、做美麗的教師,培養(yǎng)美麗的學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足以說明了美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麗的,而這種美麗不僅表現(xiàn)在一個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美麗的代言人和傳播著。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雙重美麗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同樣美麗的學生。

  教師的人格修養(yǎng)只有高于一般人的時候,才具有教育的資格,只有高于一般人,才能為別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較高人格品位的教師才可能獲得教育對象的尊重,為學生所景仰,從而獲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猶在。

  古語有“師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不端,則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隨時指點,即衣冠瞻視,亦須道貌岸然! 既要為人模范,為人作樣子,教師自己總要有一個外在形象供人觀摩與效法。教師自身注重自己的衣著打扮得體,有一定的品位,舉手投足中始終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潛移默化。教師的人格美就是教師的精神之美。教師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學生才有可能成為人格高尚的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著重闡述了讀書對于一個人人格修養(yǎng)的重要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于是我開始用審視的目光看我和周圍的人,但一個令人遺憾的現(xiàn)象就是——大多數(shù)老師整天都忙著批改作業(yè)、教育孩子、上課、聽課,幾乎可以說從沒有看見誰煞有其事的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在閱讀難怪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大聲呼吁:要構(gòu)建一個書香社會。冷靜下來一想,在知識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老本"夠用嗎?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我們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什么?我們培養(yǎng)的是什么樣的人?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yǎng),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我們要用閱讀來啟迪自己和學生的智慧,用閱讀提升自己和學生的修養(yǎng)。作為一名教師,對于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chuàng)新的思維。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對于有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個月內(nèi)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只要你真正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會成為專家。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花了足夠多的時間在教學上,那我們也會成為專家!睍r間就象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以后,我們要把時間一點一點地擠出來,用到讀書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边@段答話啟開了一個窗口,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結(jié)束語:

  總之,教育,應當深入到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善于用敏銳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個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細節(jié),與學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靈的塵垢,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樣的教育,才是公正的教育,才是美麗動人的教育,才是令人幸福無比的教育。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教育應該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處處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領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愛教育,為之享受快樂。

  我讀到了迷人的教育風景,體驗了動人的教育情感,徹悟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藝術(shù);教育需要經(jīng)驗更需要技巧,還需要為人師者付出愛心與真心進行“人文”教育……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

  本學期學校為每位老師發(fā)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以前常聽說這本書,但一直沒有看過,這學期能好好讀這本書,確實收獲很大。

  蘇霍林姆斯基在書中根據(jù)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為教師提出了100條建議,課上的、課下的、數(shù)學的、語文的等等,包含了教學中的各個方面,其中不論針對學困生還是程度號的學生,他都在多處提到了閱讀對于孩子的重要性,但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的問題。

  在第89條建議中,提到:教師應當怎樣布置家庭作業(yè)的問題。課外作業(yè)應當是知識的發(fā)展和深化,是學習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課堂知識的準備,應當讓學生在課外去觀察自然界的智力需要,不要把課外作業(yè)當成課內(nèi)作業(yè)的量的追加,對家庭作業(yè)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yè),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布置作業(yè)時,我們布置的作業(yè),絕大部分都是針對全體學生,并沒有差異化的布置,其實,因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在學習上并不是一樣,有時甚至會相差甚遠,越是到了高年級,這樣的情況就越發(fā)的明顯,也就是我們說的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在作業(yè)的布置中,布置的內(nèi)容大部分都是針對中等左右的學生,并沒有對于兩頭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或差異化布置作業(yè),導致“吃不飽”、“吃不了”的兩極現(xiàn)象,很多老都應該會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不能“一視同仁”,那又如何差異化對待呢?

  1、 簡單化

  基本布置作業(yè)方法不變,只針對“吃不了”的個別學生差異化布置作業(yè),降低作業(yè)難度,鞏固基礎知識,慢慢提高。

  這種方法實行起來容易,老師任務量相對較小一些,只需要針對個別學生布置作業(yè)就好,缺點是差異化還不夠精準。

  2、 復雜化

  根據(jù)學生程度分三類作業(yè):“吃不飽”“剛剛好”“吃不了”,再根據(jù)著三類差異化布置作業(yè),達到每一類都“吃的飽”“吃的好”。

  這種方法實行起來復雜的多,老師的任務量也大的多,首先要先根據(jù)孩子程度分類,再布置差異化的作業(yè),批改也會更費時。不過差異化的作業(yè)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提高會更有效。

  不論采用什么方法,對于孩子的作業(yè),不能“一視同仁”,應該注意個性化、差異化的對待。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1

  近日,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的教育實踐給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鮮活的思想。

  當我讀到“讓孩子們心理的詩的琴弦響起來”一段時,更是感慨萬千。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道:“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里的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打開他的創(chuàng)作的源泉,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fā)覺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的眾多的關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開的樹。兒童看到閃耀著的陽光的光點、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顫動的樹枝和悠閑的小蝴蝶。我給孩子們指點出這些事物之間的幾十種的相互聯(lián)系,于是激發(fā)起他們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來,孩子們就編起各種故事來了。只有在兒童親眼看見的那些事物之間,才能找到成千上萬種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關于開花的蘋果樹和春天的太陽、關于蜜蜂和樹枝、關于小蝴蝶,就可以編出成千上萬個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獨特的情節(jié)!

  是啊,要想使學生的意識里帶有深刻個性的東西,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的意識里跟鮮明的、難忘的、激動人心的畫面結(jié)合起來。這不由讓我回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來:那天,我和班里的學生來到池塘邊,我看到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紋,問學生:“你們看看這池塘里的水,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學生皺起眉頭,苦思冥想,經(jīng)過我的再次啟發(fā),終于有一個學生小聲說:“波光粼粼。”這一簡單的事例引起我的思考: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把知識成為“僵死的,不能活動的重物”,要使知識活起來。于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當我學完一組成語后,我適時啟發(fā)學生說說這組成語描寫的是哪些景物,并充分發(fā)揮想象說一段連貫的話。這樣做,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使成語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真是一舉多得。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2

  青少年教育問題專家孫云曉《夏令營的較量》一文讓中國教育界為之震驚,在中日夏令營中,中國與日本兩國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xiàn),讓人們對日本人留下的那句“難聽”的話記憶猶新——“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我們?nèi)毡救说膶κ帧薄?/p>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nèi)蒙古草原,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年草原英雄姐妹龍梅、王榮放牧過的烏蘭察布盟,年齡在11~16歲的中日少年根據(jù)要求人人負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個過程中,便發(fā)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背包里裝滿了儀器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背包里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糧吃盡,只好請求別人支援;野炊時,插著手不干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fā)燒的孩子,而中國家長卻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孫云曉先生的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這場中日兩國孩子間的較量,不,是兩個民族間的較量,是兩個國家教育的較量。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為了民族未來的強盛和希望,中國的父母們敢不敢讓孩子經(jīng)受風雨的磨礪?

  20xx年,孫云曉先生又親歷了一場中日青少年之間真正意義的一次探險,地點是日本境內(nèi)海拔20xx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這座日本名山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孫云曉在親身體驗這種探險后認為,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援的這14小時,最后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這次孫云曉先生終于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勝利,這7名孩子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是經(jīng)得住艱苦環(huán)境考驗的。他們不僅征服了這座險象環(huán)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幫助,團結(jié)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項調(diào)查表明,中國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比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少得多。這難怪我們的孩子嗎?這次日本野山的較量表明,中國孩子并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磨煉的機會。我國中小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能夠離開校門的日子有幾天?除了少得可憐的班級衛(wèi)生值日外,中國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務事。這是因為中國父母雖然沒在一起開過“協(xié)調(diào)會”,但卻能說出同樣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當我們想責怪孩子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知道:“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勞動是促使類人猿向智人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智力得到開發(fā)。因此,勞動中的創(chuàng)造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就是剝奪孩子成才的機會。

  一向?qū)W習不感興趣的志勇,每天放學都要在父親的汽車修理廠幫忙做雜物。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對機械維修產(chǎn)生了興趣。為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于操縱的汽車,志勇對讀書、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到了初中三年級,他擁有了一個私人的技術(shù)書籍書架,并且不斷地補充著新書。在這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課外閱讀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閱讀跟必須識記、背誦和保持在記憶里的那種學習并沒有什么聯(lián)系。這里是一種對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興趣而激發(fā)的閱讀。是一種想在雙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愿望。這種閱讀對培養(yǎng)智慧,擴大眼界,特別是對于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腦力勞動的風格和特點,起著重大的作用。這種閱讀能培養(yǎng)學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讀東西的能力。對待閱讀的這種態(tài)度,也能運用到對教科書的學習上。

  勞動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個少年學生都將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們從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在于他對真理的認識和發(fā)現(xiàn),是跟個人付出的創(chuàng)造力融為一體。他感覺到:由于自己的思考和鉆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奧秘。及時地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才能和素質(zhì),及時地了解每一個人的志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想象比學識更重要!倍胂蟮撵`感不是憑空出現(xiàn),而是在勞動或活動中發(fā)現(xiàn)。

  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的老板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睛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后看著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快來看啊,遠方的教堂尖塔怎么變得這么近?”孩子的叫聲驚動了站在柜臺的漢斯老板……漢斯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一片是老花鏡片,一片是近視鏡片。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fā)現(xiàn),認真研究后,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為今天人類能夠探索宇宙得奧秘立下了不朽得功勛。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在院子里專門為小威特開辟一個活動場所,讓小威特觀花、捉蟲、架“橋”、蓋“房”,培養(yǎng)孩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望遠鏡的發(fā)明到卡爾?威特的成長,我們可以知道,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讓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活動。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生活的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取決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密切結(jié)合起來。適量的勞動,實質(zhì)上是智力豐富的活動。通過勞動,孩子懂得了自立;通過勞動,孩子學會了合作;通過勞動,孩子鍛煉了意志;通過勞動,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課外實踐就是教育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外活動的價值在于使一個學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nèi)嘗試自己的稟賦和能力,在具體的事情中表現(xiàn)自己的愛好,找到自己心愛的工作。

  因此,父母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不但創(chuàng)造人類,勞動還成就人才。勞動最有意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

  近階段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qū)I(yè)成長之路》一書,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為“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為“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無論在探討兒童發(fā)展、幼兒教育的目標、內(nèi)容、幼教的專業(yè)化、幼教機構(gòu)的評價,還是教師角色、教師與兒童關系、專業(yè)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等問題時,凱茲博士時刻向我們展示著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的把握。譬如兒童自尊的培養(yǎng)是教師和家長都關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來培養(yǎng)自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養(yǎng)成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養(yǎng)幼兒適宜、積極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教師應該“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挫折及失敗”,只有在適量的、明確且充分的正面反饋中才有助于增強兒童的自尊。這些觀點既反映著凱茲博士所秉持的客觀、審慎的態(tài)度,批判與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對問題的辨證的把握,也體現(xiàn)了她科學的'態(tài)度和嚴謹?shù)膶W風,彰顯她獨特的學術(shù)品格和精神。使人領略到一種作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種在幼教領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奮態(tài)度,滋養(yǎng)與凸現(xiàn)著研究的內(nèi)在價值與魅力。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在感受到她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和理論成果的時候,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yǎng)自己的內(nèi)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幼兒教師.,才能擔負起幼教的重任。

  幫助孩子長成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為《幫助孩子長成為“地球公民”——美國斯坦福幼兒園規(guī)則教育》。這片文章主要寫了美國加州洛杉磯第六區(qū)斯坦福幼兒的規(guī)則教育,讓我知道了所謂的規(guī)則教育是什么樣的,并可以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引導幼兒學會遵守現(xiàn)有的規(guī)則,是幫助他們成長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這就是規(guī)則教育的的大目標。這是一個人性化的教育目標,教育幼兒成為一個社會人。規(guī)則教育包含兩個部分,園級規(guī)則和班級規(guī)則,具有統(tǒng)一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在大規(guī)則的統(tǒng)一下,班級教師根據(jù)班級情況制定班級的規(guī)則,看上去很普通的規(guī)則都具有廣泛的遷移性。

  在這篇文章中還寫到了規(guī)則教育的方法,我覺很適合我們教師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兒園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師”被認為是該園規(guī)則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對待幼兒的紀律問題的上,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處理方法,方法的步驟是非常的科學合理的,幼兒園配有相應的心理教育老師。

  我們教師日常也應該加強自身的幼兒心理學的知識,更好的服務于孩子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重視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們真正教育他們成為一個身心發(fā)展健康的人。

  用唯美的靈魂去鍛造完美的心靈

  自從在兩年前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之后,我對他的教育理念充滿興趣,一種追探的愿望十分強烈,陸陸續(xù)續(xù)讀了他的幾本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對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啟迪。尤其是一個個小案例給我提供了教育的對比,如同一面面鏡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徑,也透視出我的教育反思點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對比事例談談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看到幼兒園一個4歲的女孩摘下了校園的花房里新開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從容地向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為什么要摘花,就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說:“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現(xiàn)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后我就把花送回來!碧K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帶著小女孩,從花房里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yǎng)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情景對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攙著一位小孫子正從我家樓下經(jīng)過,老奶奶看見花壇中有一棵月季花樹上盛開真粉色的月季花,一邊走一邊對小孫子說:“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兒園。”小孫子說:“老師說:‘公園的花不能摘,大家要愛護!崩夏棠陶f:“老師又沒看見,你對老師說自己家的,不就行了!闭f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開得最大、最艷的一朵。我親眼見證摘花經(jīng)過,卻沒有上前阻攔和教育,只是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教師的教育價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純粹的課堂或是口頭文化還是應該體現(xiàn)在教育波及的整個生活?”在這個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無為者。

  情景對比二:在藝術(shù)主題活動《秋》的活動背景下,小婕帶來了香撲撲的桂花,整個班級彌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溫馨和甜蜜。

  小憶低聲說:“這個花我看見在濱河花園摘的!毙℃嫉哪樢幌伦影党,斜眼看著小憶。眼神中仿佛說:“誰讓你說的!”我相信小憶的話,因為他是小婕的鄰居,他們又是好朋友。聽后,我了小婕花真正來源,小婕不置可否。這時,老師采用說教的口吻說:“小婕把花帶到幼兒園,說明她有關心班級,愛同伴的心意,但這種行為對不對?為什么?”接著說:“如果有了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適呢?”

  又接著說:“公園里的花是公共綠地,大家要愛護,才能美化我們居住的環(huán)境!

  三個相似的事例,卻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種不同教育行為,也反映出不同兒童觀影響下的教育行為,雖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卻發(fā)人深省。我的教育起點在行為規(guī)范的本身,是幼兒耳熟能詳?shù)、條條框框的規(guī)則,缺乏人性和情感性,顯得比較生硬和枯燥,以說為主,老師常常有這樣的感嘆:“孩子說說都會、聽聽都懂、就是做做脫軌。”第二個教育無力的案例就是這種教育方式下的產(chǎn)物。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師卻意味深長,讓教育者記憶終身。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學當成一門“目中無人”的學科,他談論的中心始終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幫助人成長的學問,具有強烈的社會性、情感性。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更需要有唯美的靈魂、高尚的道德、資深的專業(yè)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鍛造他們完美純潔的心靈。

  經(jīng)典伴我行:認字、識字就等于早期閱讀嗎

  《認字、識字就等于早期閱讀嗎》這本書你們看過嗎?是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娟娟主編的一本科研項目研究成果,是對于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有新探。讀了這本書,使我懂得了早期閱讀的真正含義及閱讀的重要性。首先,本書對早期閱讀、早期閱讀教育概念進行了界定;在此基礎上,提出了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的概念;在對這些概念進行深入淺出的理論探討后,闡述了國內(nèi)外在這些方面的研究動向;早期閱讀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擴展,分為靜態(tài)性早期閱讀和動態(tài)性早期閱讀兩方面;進而豐富了早期閱讀教育和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

  其次,本書闡述了研究、實施早期閱讀教育方案的具體過程。在大量調(diào)查研究及與國際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早期閱讀與早期閱讀教育方面存在的優(yōu)勢和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專題研究,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總結(jié)、提煉,同時呈現(xiàn)了大量的早期閱讀教育活動設計和區(qū)域性早期閱讀活動設計;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方案,開展幼針對性的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有效開展家庭嬰幼兒早期閱讀活動,促進嬰幼兒早期閱讀行為的改善。再次,在具體研究、實施過程中,為適應后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需要,幫助教師走向內(nèi)省型、反思型的專業(yè)化成長道路。

  最后,從幼兒、家長兩方面充分地反映了研究的成效,家長閱讀觀念,行為得到了改善,家庭閱讀環(huán)境也得到了改變;幼兒閱讀行為得到了改善,語言發(fā)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本書在內(nèi)容安排上,以研究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研究的思路為線索,層層展開,以體現(xiàn)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脈絡。

  看到這本書,對于我來說,真是喜出望外,書中講到的都是我要學習和課題研究的內(nèi)容。特別是有一些案例分析,有關閱讀教育行為的觀察與反思,值得我們教師怎樣去觀察反思,怎樣指導孩子去閱讀等方式方法。還有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活動案例,家庭活動中的親子共讀,做到家園一致,共同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本既適合學前教育課題研究人員又適合學前教育教師閱讀的圖書。它所闡明的理論觀點和實踐策略對我們都很有幫助。它既培訓了參與研究的老師,也使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這種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的很好的模式很值得我們在自己的教研、科研活動中采用和推廣。但我也認為有些地方也是值得大家討論的。例如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和提法要因人而宜。對待不同程度孩子的閱讀,應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等。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每個人在讀一本書時,除了汲取它的精髓外,也要有自己的 想法和觀點,這樣才會有進步。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4

  最近,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雖然沒有讀完整,但感受頗多。對于我們這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來說,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疑惑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共有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講的最多的就是讀書,他講到教師的每一節(jié)課都應該是用終生來備課,那么怎么進行這種準備呢,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他講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備課變成單調(diào)乏味的死摳教科書,就要多讀學術(shù)著作,這樣,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在談到對“后進生”的教育上,他認為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就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交給他思考,而思考又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也就越敏銳了。他還講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fā)源地,書籍應當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在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中,他講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個人藏書,而且藏書中應當有這三類書籍:第一,學術(shù)著作方面;第二,青年學習榜樣的人物事跡的書;第三,心理學方面的書。只有每天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科學知識,你才有可能在講課的過程中看到學生們的腦力勞動:占據(jù)你的注意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nèi)容的思考,而是對于你的學生思維情況的關心。他還談到每個家庭也應有最低限度的藏書目錄,讓學生有書可讀,也讓家長了解一些關于人的基本知識等等。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我們青年教師來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我們每天不斷地閱讀,還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邊讀書邊思考。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博學多才,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始終站在知識的最前沿,從書中汲取智慧,完善自己,并且要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去,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通過不斷閱讀,我們的知識儲備不斷增加,我們的教育目標也就不在停留在簡單的教教材,而是更多的去關注學生,注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因此,對于我們現(xiàn)在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讓我們的歷史學科真正做到“讓歷史照亮現(xiàn)實,讓人文充滿課堂”。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

  好書猶如夏日里的一陣微風,清爽舒適,沁人心脾;它更像黑夜里的一盞明燈,生生不息,指引方向。假期在家,我再次捧起《給教師的建議》,通讀下來,我發(fā)現(xiàn)章節(jié)多以設問開端,聯(lián)系事例,最后得出可行之法。這對于任教小學階段的我非常受用,接下來我具體談談感受較深的幾點:

  一、小學低段可巧用“詞匯財富本”

  書中在談及詞匯教學時,作者明確提出建議:“小學各年級的老師要培養(yǎng)兒童對詞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學生應當成為詞的音樂家,正視詞的正確,純潔和優(yōu)美”?吹竭@里我便想到在小學低段,我們可督促學生用專門的筆記本摘抄每日詞語。入校清晨,教師板書好每日學習詞語,例如“朝霞”、“鮮花”。孩子們清晨走入教室便把詞語抄在詞匯本里。日復一日,有計劃地回顧復習,那記錄過的詞語一定會成為學生的老朋友。而且受到書中“詞的音樂家”這一說法的啟發(fā),在抄錄每日詞匯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大自然或各種多媒體資料,讓學生們感受到每個詞語都是有溫度的。例如教師把孩子們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朝霞、鮮花”,再用它們編寫作文。孩子們學習用詞來表達最微妙的感情,用詞來反映從周圍世界得來的印象。長此以往,我相信“詞匯財富本”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扎實的知識,更有對于美的鑒賞能力。

  二、復習時可利用“紅色空白處”

  古語有云:“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預習、學習、復習是我們收獲知識必不可少的三部分。在書中的第14章節(jié),有這樣一種復習方式,我非常贊同。學生們可在聽課筆記里畫一條豎線(留下一些空白地方),把那些需要牢記的知識點用紅鉛筆寫下記在空白處里。當書上布滿筆記后,紅色筆記會格外引人注目。這樣方便學生在復習筆記時,高效回顧相關重點定理。這便讓我想到,每次在末考復習前期,年級教研組總會討論如何帶領學生梳理重點生字詞,有效又有趣。有了這本書給的啟示后,我們可以嘗試將那些一定要掌握的字詞,引導學生們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有意識地歸納整理,并將重點詞語填在相應紅色空白處。每天晨讀課上必讀必記,我相信學生們無形之中對詞語更敏感,復習時就會事半功倍。

  三、給自身的建議——不斷積累智力財富

  當我看到“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這一章時,我便像一塊海綿如饑似渴地想汲取書中的知識。章節(jié)開篇便說到一條真理:無論年輕的時候充滿了多么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但是我們總能夠找到時間來逐漸地、一步一步地積累我們的精神財富。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更是建議青年教師每個月看三種不同類型的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我校教師讀書活動啟動儀式上,老教師教導我們:“能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途徑——讀書”。當時聽完我暗暗告訴自己:好讀書,開卷有益:勤讀書,學海無涯!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此言雖老,其意卻真。我們可以將讀書筆記的摘抄與自己的學習緊密結(jié)合,遇到釋疑解惑之處不妨抄錄標記,讓自己真正的有所學,有所得。

  通過閱讀,我收到了不少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呢,最后,我將用書中的這樣一句話激勵自己——“為了上好一堂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的”,期待每天進步一點點,收獲一點點的自己!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相關文章: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5-07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1-01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5-02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7-15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24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2-26

讀《給教師建議》有感03-30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6-07

讀《給教師建議》有感06-23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范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