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眾哲學》有感

時間:2024-09-05 12:15:25 秀雯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讀《大眾哲學》有感1000字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大眾哲學》有感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大眾哲學》有感 1

  學習馬克思主義就絕不能繞過哲學這個話題。馬克思在談到德國人民的解放時,曾用非常明確的語言指出:“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這個比喻非常精辟地說明了先進哲學的巨大社會功能。真正的哲學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思想解放的強大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基礎(chǔ)和靈魂,是無產(chǎn)階級政黨和廣大勞動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哲學迄今為止取得的最高成果。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來不故作神秘,哲學本質(zhì)上是屬于全體人民的智慧,而不是少數(shù)人的專利。它產(chǎn)生于實踐,也應(yīng)該而且必須由廣大人民來掌握。因此,哲學不應(yīng)該只通過艱澀的語言來表達,哲學的通俗化、大眾化我們需要提倡。艾思奇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從走向社會的第一天起,就自覺的選擇了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作武器批判舊世界、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道路,并且在這條道路上工作了一生,戰(zhàn)斗了一生。他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為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做出了卓越的歷史性貢獻,比如說這部《大眾哲學》,是艾思奇先生在他24歲時寫就的,是中國學者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通俗化的開山之作。

  《大眾哲學》揭示哲學的蹤跡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哲學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哲學之所以神秘,主要還是因為他被唯心論者加上了一重神秘的迷霧,要打破神秘,需要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同時也要研究最進步最正確的哲學系統(tǒng),這樣我們才可以在哲學中,愈更深刻地認識到最切實的、最不神秘的事物本身的真理。

  艾先生告訴我們哲學是人們對于世界的根本認識和根本態(tài)度,我們要有意識地去獲得正確的哲學。本書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三個方面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我們哲學的主要任務(wù)和指導作用,以及我們?nèi)绾芜\用哲學解決問題,進而改變世界。

  按照人類對生活的見解可以把人分為四類:厭世主義者、現(xiàn)實主義者、宿命論者、享樂主義者。而從本質(zhì)上看無非兩類,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所謂二元論,不過是將唯心論和唯物論接連一下,并非是什么新的東西。而無論唯心論還是二元論,作者多次強調(diào)它們最后都會走到宗教的懷抱里去。人類認識唯物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國十八世紀的唯物論是機械的唯物論,它只承認數(shù)量和位置的變動,后來被十九世紀以黑格爾為首的客觀的唯心論打敗。新唯物論不只承認數(shù)量的變化,也承認性質(zhì)的變化,于是它打敗了客觀的唯心論。

  我們對于物質(zhì)的世界,由實踐證明它具有兩大特點:獨立在人的心意之外;能自己運動變化。而物質(zhì)的運動有一定法則,我們要認識這些法則,并利用它們,才能做有效的斗爭,化干戈為玉帛,將不利轉(zhuǎn)為有利的條件。

  在認識論里,艾先生將人的認識與照相機類比,它們都是反映外物的形式,但他們又是明顯不同的,因為人類的認識除了感覺外,還有想象和理解等等的作用。認識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nèi)容的統(tǒng)一。不可知論者主張我們不能夠認識到外物的真相,而唯物論是主張可知論的,即我們能認識外物,認識不是一次馬上就成功,而是一步一步地更加完全。很明顯,不可知論是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會滋生人類的惰性,我就覺得它和宿命論是一對孿生兄弟似的;而可知論是會引領(lǐng)我們一步步愈加完善對世界的認識,盡管這種認識是無窮無盡的,但在對“認識”的不斷探索中,也一定會逐漸完善我們自身的,提升我們改造世界的能動性。

  讀《大眾哲學》有感 2

  從前哲學給我的感覺就是太過于深奧,使人太難以理解。小學的時候就經(jīng)常聽老師說過“人生觀”、“世界觀”等一些哲學里的術(shù)語?墒钱敃r我們并沒有真正的了解什么是人生觀、世界觀。慢慢的到了中學我們開始接觸到了政治課,當時政治了給我的感覺就是太過于深奧,讓人感覺很難理解,有事書中的一句話都要反反復復思考好幾遍才能夠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看了《大眾哲學》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實哲學并沒有我們相像中的那么深奧,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正如這本書所說“哲學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學,本沒有什么神秘的,不過因為多數(shù)的哲學家都是用高深的詞句來談?wù)芾,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來,以為哲學太艱深難解了,沒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這種錯誤的觀念,似不能不說是由過去談?wù)軐W的人所造成的! 他說哲學之所以顯得高深,是因為哲學家們故意這樣表現(xiàn),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也許很多哲學家都是為了表現(xiàn)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詞句來談?wù)芾,使一般人很難以理解,這樣自然就會感覺哲學很深奧了。

  《大眾哲學》也稱《哲學講話》,是艾思奇在20世紀30年代為通俗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優(yōu)秀著作。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最通俗的筆法,運用日常談話的體裁,融化專門的理論,從一件件現(xiàn)實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語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學知識。

  其次是因為這本書適應(yīng)了當時革命的需要,即適應(yīng)了青年們在外有強敵侵略、內(nèi)有激烈斗爭的條件下,迫切要求科學思想的指導的需要。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擔當起這一任務(wù)。第三是因為這本書的學風與文風對青年產(chǎn)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使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心悅誠服,愿意以它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本書的風格同艾思奇同志的.為人治學十分相似。它堅持擺事實、講道理的學風,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書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學中的生動活潑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淺出的分析論證,而不是板著面孔,專門從事抽象的思辨與演繹;語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奧晦澀。

  看了這本書我不僅初步知道了什么是哲學,而且它引導我傾向進步,并進一步傾向革命,傾向馬克思主義。

  此書通俗易懂,每個高深的哲學知識都是從一件件現(xiàn)實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語中引申出來的,但其又不失哲學的根本,很適合作為哲學的入門書。

  讀《大眾哲學》有感 3

  對我來說,這是第二次閱讀《大眾哲學》。第一次是出于教學的需要,但這次是出于興趣。

  《大眾哲學》作者艾思奇,在1930年代,他為了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讓普通人能理解哲學的真正含義,在上海《閱讀生活》雜志上連載了近一年,因為效果很好,后來出版一個單獨的版本,《大眾哲學》的名字也是最后敲定的。

  本書共分五章,將哲學概念、哲學分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四大規(guī)律、五大范疇用通俗易懂的話講出來,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清晰的哲學世界,讓普通人對哲學感興趣。

  艾思奇先生這種普慧的做法,對當時乃至現(xiàn)實世界的'發(fā)展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第二次讀《大眾哲學》我很興奮,好像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光明的未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想哲學方法應(yīng)用于我的工作和學習,因為學生教育本身是智慧繼承,是智慧的化身。

  本書作者采用化繁為簡的方法,通過通俗易懂的案例講述深刻的哲學原理,讓人耳目一新,充滿自信。

  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分析,自然地引入了枯燥的哲學概念,告訴我們哲學既是世界觀也是思維方法。

  通過“兩軍對戰(zhàn)”,“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為什么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等名言講述哲學的分類,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他哲學流派的區(qū)別,讓讀者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能夠經(jīng)得起實踐的考驗。

  第三章到第五章同樣是通過“用照相做比喻”“卓別麟和希特勒的分別”“是朋友還是豺狼”“無風不起浪”等等家喻戶曉的比喻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專家口中的原理通俗易懂的論述出來。

  也許讀者很難相信,哲學真的有這么簡單么,通過多年的實踐,我覺得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哲學理論再高深也是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普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更不會有那么多人對馬克思及其理論的高度認可。

  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教給學生智慧,熟悉生活的規(guī)律,努力在生活中變得堅強。

  許多管理方法都經(jīng)歷了從不適應(yīng)到適應(yīng),從混亂到清晰的過程。面對知識的無數(shù)雙眼睛,深深感到責任重大,毫無疑問《大眾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大眾化、現(xiàn)實化、通俗化上起到了開拓性的意義。

  因為我的專業(yè),我在高中非常喜歡讀哲學書籍,因為哲學的原意是智慧的主題,我期待著第三次閱讀《大眾哲學》。

  讀《大眾哲學》有感 4

  “哲學”一詞在普通人心中常是神秘、生澀的代表。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是我認真讀過的第一本哲學書。(媽媽問:《蘇菲的世界》不算嗎?嘉說:感覺那不能算是一本哲學書)。作者艾思奇用直白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了哲學世界的概況。

  作者首先講了世界觀的兩大類:唯心論和唯物論。這兩種世界觀的基礎(chǔ)都是構(gòu)成世界的兩大要素:主觀的精神與客觀的物質(zhì)。唯心論主張精神是世界的主體,物質(zhì)是精神衍生出來的;唯物主義正好相反,主張物質(zhì)世界是獨立運行的,精神才是派生的。由此,艾思奇得出一個結(jié)論:唯心論是通向宗教迷信的橋梁。探究認識世界的主要方法有學習神學、哲學和科學三種。通常我們可以認為哲學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哲學的世界觀分為唯心論和唯物論,如果說唯心是通向神學的橋梁,那么它就是哲學中偏向神學的部分。所以,我們能不能說唯物論是通向科學的橋梁,且是哲學中偏向科學的部分呢?

  唯心論分為主觀唯心論和客觀唯心論。前者認為人的精神主導一切,后者認為有一個“絕對”精神在主導一切。而神學認為有一個上帝在主導一切。兩者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而且,這相似之處在于對世界的看法上的相似。所以我們也可以從認識世界的角度去考量唯物論和科學的關(guān)系。

  首先是認識物質(zhì)運行的規(guī)律。唯物論的'基礎(chǔ)就是物質(zhì)獨立存在,獨立運行。機械唯物論認為事物的變化只是機械變化,即數(shù)量變化與位置變化。但唯物論的辯證法道出物質(zhì)的變化更多的是物質(zhì)內(nèi)部的變化,兼以外力的作用,且不同的物質(zhì)在相同的外力下會有不同的變化結(jié)果。科學中也是如此。比如水凝結(jié)成冰,就既不是數(shù)量變化也不是位置變化,而是它本身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實際上也是它受到的熱量減少,運動變慢,受到相互作用,從而緊密地排列在一起,變成冰。所以從這點來看,唯物論和科學是緊密聯(lián)系的。

  可供討論的還有認識方法。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唯物論的認識是累積感性認識,加以分析,達到理性認識,總結(jié)出真理。而科學也是如此。

  如此看來,唯物論和科學確實有密切聯(lián)系,既然科學是我們要堅持的原則,那么,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辯證唯物論就需要我去好好學習。

【讀《大眾哲學》有感】相關(guān)文章:

《大眾哲學》的啟示04-28

“大眾文化”的哲學思考04-30

哲學的生活氣息與大眾風格04-28

讀《科學大眾》有感04-29

大眾04-30

大眾文化與大眾的文化、文化的大眾化04-27

哲學·理性與生態(tài)-讀《生態(tài)理性哲學導論》04-26

何為大眾?04-27

對大眾文化消極功能的再認識-大眾與大眾文化關(guān)系的探討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