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檔列表

[案例]我家的孩子不肯分享

時間:2021-10-05 17:07:55 家長之友 我要投稿

[案例]我家的孩子不肯分享

 

我家的孩子不肯分享

[案例]我家的孩子不肯分享

天天和他的小表姐出去玩時,兩人為了地上的幾根粉筆頭爭了起來,貝貝在爭執(zhí)中表現(xiàn)得很沒風度,大聲尖叫,推搡姐姐,而且不聽勸導。家長開始時好言相勸,又返回家中拿來好的粉筆給他,但被他狂怒地打掉在地上,哭叫著說非要剛才那幾根粉筆頭。面對他近乎歇斯底里的胡攪蠻纏,家長最后失去耐心打了貝貝的屁股。

問題根源

孩子兩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步加強,開始學會說“不!”,開始在乎“自己的”東西。雖然父母反復給他灌輸“分享”的意義,但可能收效甚微。他愛的食物,喜歡的玩具,甚至是他坐的椅子,別人是絕不能碰的。父母最開始十分焦慮他的這種趨勢,怕他變成一個十足的小氣鬼,怕影響他與其他人的交往和相處,可能曾強迫過他把手里的東西分給別人,可結果除了換來他的拼命反抗和大哭之外并不能收到什么效果。

小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小的孩子常常認為凡是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于他的。但是他們也喜歡討大人的歡心,如果教給他們分享,他們五六歲時,一般能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和伙伴一起好好地玩。

對癥下藥

父母需要知道與人分享并不是孩子自發(fā)的,你必須教給孩子如何去做。

(1)消除焦慮心理。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本身就處在人生的第一個反叛期,獨立意識的覺醒其實是孩子成長的標志,作為家長,首先應當喜悅地接納這一事實。對“占有”的意識增強的同時,他的語言能力又沒有發(fā)展到他可以很清楚地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所以這個時候強迫他去和別人“分享”多半會遭到大哭和抵抗。

這時家長不要把目光盯在諸如“他怎么變成這樣?”“這么自私長大之后怎么和人相處?”之類的問題,那樣除了帶給自己焦慮之外于事無補。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情況也許沒有你設想的那么糟糕。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你在試圖理解他,這樣才會給之后的疏導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

(2)允許差異的存在。

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即使是同齡的。在許多公眾場合里,見過有的家長呵斥自己的孩子“看人家多大方,你怎么這么小氣呢?快把吃的給小朋友一點!”,甚至強行做主去分配,而孩子呢,要么一臉茫然的表情,要么大哭大鬧,弄得家長也非常尷尬。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如果超市里有售漂亮、乖巧、懂事、從不哭鬧、熱愛學習等等集優(yōu)點于一身的

“孩子”,你真的會買嗎?因為不同,才能凸顯個性的魅力,不是嗎?別人的孩子懂得謙讓很好,但用不著拿別人的優(yōu)點來比照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真的要比,為什么不先比比那謙讓孩子背后的家長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呢?何況這里還有一個孩子的自尊心的問題呢。

(3)給孩子時間,先“自私”后“分享”。

只有先確認“擁有”,才能談到“分享”!八饺藫碛小笔欠窒淼牡谝徊,也是不可逾越的一步,孩子如果對他所有的東西沒有安全感,是很難真正做到去和別人分享的。所以,父母應該先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自私”心理,讓他知道媽媽爸爸會尊重你的獨立自主權,要不要和別人分享可以由你自己決定。培養(yǎng)他“我是主人,我可以自己做主”的自豪感和安全感。然后再疏導,講道理,向他灌輸“分享是快樂的”,效果會好許多。

比如讓他多做“輪流”和“暫時交換”的游戲,像交換玩具,輪流拍球,這比起把他的好吃的東西給別人要容易接受得多,讓孩子最后知道玩具還是屬于他的。讓孩子從中既體會到分享的意義,又不影響他安全感的建立。

(4)多表揚多鼓勵。

平時多鼓勵,然后發(fā)現(xiàn)一點苗頭,一次小小的進步就應該及時表揚,讓他喜悅地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行為可以讓媽媽如此快樂。這樣他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時會很容易回想起你上次的反應,也會逐漸修正自己的行為。

專家提醒

絕對不能讓孩子養(yǎng)成驕縱的性格。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