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海峽

時間:2023-04-29 15:34:17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英吉利海峽

英吉利海峽,又名拉芒什海峽(英語:English Channel,法文:la Manche,布列塔尼語:Mor Breizh,威爾士語:Mor Udd),是分隔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法國、并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峽。海峽長560公里(350英里),寬240公里(150英里),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國的多佛爾與法國的加萊隔海峽相望。

目錄 概況 名稱 地理 歷史 形成 地質(zhì) 氣候 收縮展開 概況

  英吉利 海峽 (英文:English Channel, 布列塔尼語 :Mor Breizh, 威爾士語 :Môr Udd,法 文:La Manche)又稱 拉芒什海峽 , 香港 稱英倫海峽 ,是隔離英國與 歐洲大陸 之間的海峽(西經(jīng)1度零分,北緯50度20分)。其最狹窄的水域為 多佛爾海峽 ,多佛爾隔海與法國 加萊 相望。歷史上曾在此發(fā)生多次 軍事 沖突和海戰(zhàn)。

  大西洋的狹長海灣,分隔 英格蘭 南部海岸和 法國 北部海岸。法語名(意為“袖子”)指其形狀,自西向東漸窄,最寬處約180公里(112哩),最狹處34公里(21哩,位于英國 多佛 〔Dover〕和法國加萊〔Calais〕之間)。英吉利海峽東端有 多佛海峽 接北海。面積約75000平方公里(29,000平方哩),在 歐洲 大陸棚的淺海中最小,平均深度由120公尺(400尺)向東遞減至45公尺(150尺)。對歷史上由歐洲入侵英國的人來說,英吉利海峽是通道也是障礙,這使之成為早期、詳盡的 水道 測量中的重要地區(qū),其海底是全世界探勘最頻繁的海床。近岸邊的海底陡降十分厲害,西部通常平坦,東部起伏。約4000萬年前形成的英吉利海峽在科學(xué)上有顯著特色,尤其是關(guān)于強(qiáng)大潮汐的影響。

名稱

  法式地圖英吉利海峽這 名稱 以在18世紀(jì)早期時就被廣泛地使用了。可能出自于16世紀(jì)前 荷蘭 的航海圖中。在這之前這被西元二世紀(jì)時的地理學(xué)家 托勒密 稱做為英國海(Oceanus Britannicus),這名字也沿用到 意大利 的地圖中,直到1450年時給了另外一個名稱"canalites Anglie",法自17世紀(jì)起用的字"La Manche" 是因為英吉利海峽長的就像是袖子一般。

地理

  在 英國 和 法國 之間,“拉芒什海峽”屬于“英吉利海峽”的一部分。長560km,平均寬為180km。西通 大西洋 ,東北經(jīng) 多佛爾海峽 連通 北海 ,是 國際 航運(yùn)要道。潮汐落差較大,有豐富的 潮汐 動力資源,也是重要的 漁場 。

  亦稱拉芒什海峽(法語La Manche,意為袖子),和其東北的 多佛爾海峽 (法語稱 加來海峽 )都位于 大不列顛島 和 歐洲大陸 之間。東北與北海相通,西南與大西洋相連。面積8.99萬平方公里,呈東北(狹窄)--西南(寬闊)走向,形如喇叭。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總長約600公里,大體上以法國的 塞納河 口到英國南岸的 樸次茅斯 為界。前者東窄西寬,平均寬約180公里,最寬處達(dá)220公里;后者最窄處為英國 多佛爾 到法國 加來 以西的灰鼻岬,僅33公里,英吉利海峽平均深度為60米,最深處172米,多佛爾海峽的平均深度為30米,最淺處僅24米。

  英吉利海峽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英格蘭與法國之間,西南最寬達(dá)240公里;東北最窄處直線距離 33.8公里,即從英國的多佛爾到達(dá)法國的加來,多佛爾到加來這部分海峽是英國海峽協(xié)會認(rèn)可的橫渡區(qū)域。多佛爾到加來的距離雖然不到 渤海海峽 的1/3,然而,其難度并不是單純以距離衡量的。英吉利海峽的平均水溫為13.6攝氏度。

  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 世界 上海洋運(yùn)輸最繁忙的海峽,戰(zhàn)略地位重要。國際航運(yùn)量很大,目前每年通過該海峽的船舶達(dá)20萬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峽之冠。歷史上由于它對西、 北歐 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jīng)濟(jì)發(fā)展曾起過巨大的作用,人們把這兩個海峽的水道稱為“銀色的航道”。

歷史

  英吉利海峽是 不列顛島 天然的防御關(guān)鍵,它允許歐陸國家介入國內(nèi)一些事務(wù),同時又不讓來自歐陸的沖突對其產(chǎn)生足夠的威脅。歷史上著名的威脅有在 拿破侖 執(zhí)政時期的 拿破侖戰(zhàn)爭 ,二戰(zhàn)期間的 納粹 等。

  英吉利海峽也是為數(shù)眾多的入侵行動或意圖入侵的重要場景。包括了 羅馬 入侵不列顛,1066年 諾曼人 入侵,1588年 西班牙無敵艦隊 ,1944年諾曼底登陸等。發(fā)生在海峽上的重要海戰(zhàn)則有1652年 古德溫暗沙 戰(zhàn)爭,1653年 波特蘭 戰(zhàn)爭,1692年 Battle of La Hougue。

  在大部分和平時期,海峽則扮演著連接大眾 文化 以及 政治 的樞紐,尤其在1135-1217年安加 望帝 國統(tǒng)治時期特別明顯,近千年來,海峽也提供了凱爾特地區(qū)上及語言上的連接。

  英吉利海峽提供了數(shù)年人們的交通.

形成

  英吉利海峽(包括多佛爾海峽)實際上是分割 大不列顛島 和 歐洲大陸 的狹窄淺海,也是歐洲最小的一個陸架淺海。原歐洲大陸和大不列顛島相連,海峽是在阿爾卑斯 造山運(yùn)動 中發(fā)生斷裂下沉,被 海水 淹沒而成。時至今日海峽地區(qū)仍在緩慢沉降。 海峽兩岸 平直陡峭,多 島嶼 。海底多是河流帶來的砂礫沉積物和岸壁崩落的碎石。有些地段是裸露的白堊紀(jì)和更晚年代的致密巖層。多佛爾海峽兩側(cè)海岸都由 白堊系 巖層組成,岸壁陡峭,極其險峻。兩岸 巖石 受海水沖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后退。據(jù)統(tǒng)計,海峽寬度每100年約增加1米。

地質(zhì)

  沉積物,主要是砂礫和陡崖崩落的石塊,有些地段是裸露的 白堊紀(jì) 和更晚年代的致密巖層。多佛爾海峽兩側(cè)海岸都由白堊系巖層組成,岸壁陡峭,極其險峻。兩岸巖石受海水沖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后退。據(jù)統(tǒng)計,海峽寬度每100年約增加1米。

氣候

  屬于溫帶海洋氣候,海峽區(qū)氣候 冬暖夏涼 ,氣溫年較差小,常年溫濕多雨霧,降雨均勻, 日照 甚少。1月氣溫最低,平均約為4~6℃;7月最高,約17℃。在多佛爾海峽的法國海岸一側(cè),全年有2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