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介紹

時間:2023-07-20 13:05:08 王娟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楚國介紹

  楚國,又稱荊、荊楚,是先秦時期位于長江流域的諸侯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介紹楚國的知識,歡迎閱讀。

  楚國淵源

  楚國,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滅于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慶、廣東、安徽、江蘇、河南、江西部分地方。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建立了楚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一路南征,滅掉了隨國(今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后諡武)。被楚國消滅的小國還有古麋國(湖北鄖陽、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樊、荊門一帶),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諸侯國,成為華南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滅于秦。楚君的后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前川街的大熊灣(無雜姓)和小熊灣(有雜姓)的熊氏為南北遷移時由江西遷至于此地。

  楚人來源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保艘徽撌稣J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位于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qū)),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妒酚洝こ兰摇氛f: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妒酚洝の宓郾炯o》又說: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采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后,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于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

  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于社會生產的擴大與發(fā)展,原來狹小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

  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妒酚洝こ兰摇分谐`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备哧柺屈S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楚國歷史

  熊繹以及其后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fā)者,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是艱苦卓絕的!蹲髠鳌氛压辏骸拔粑蚁韧跣芾[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鼻G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蹲髠鳌沸辏骸俺钥擞挂詠,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后。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蹲髠鳌穬裳浴昂`路藍縷”,皆指楚國熊繹至熊儀(若敖)、熊眴(蚧冒)等十余代君王。可見楚國在建國以后的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苦奮斗的窮日子。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歷數楚國兩大罪狀,其一即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另一條罪狀是:“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說明楚國不向周王朝按時納貢,已有很長的時間。楚國在齊國重兵壓境的時候,毫不畏懼,嚴陣以待。但出于戰(zhàn)略上的考慮,作了適當妥協(xié),答應納貢,于是與齊結盟,各自罷兵。齊桓公死后,繼起圖霸的宋襄公不自量力,欲召見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辟疆土,甘苦與共。面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方周朝軍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tǒng)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求內部穩(wěn)定和對外發(fā)展。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楚國“結舊好于諸侯”,迫使周天子“賜胙”,要求楚國“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周天子的話流露出對楚國的畏怯之情,同時,不得不承認了楚國鎮(zhèn)撫南方夷越的“首領”地位。公元前740年東周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都畏懼楚國。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楚地千里”。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軍戰(zhàn)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箭傷,次年身亡,宋國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求救于晉,晉、楚兩國爆發(fā)城濮之戰(zhàn)。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晉國先退避三舍誘敵,趁楚軍方陣大亂時一舉擊敗強大的楚軍,挫敗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為周王室一吐幾百年郁積的怨氣.晉文公重耳也因此一舉而躋身“春秋五霸”之列。楚國雖遭此敗但是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于洛陽,在東周的王都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公然探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并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鼎了。此后,楚軍鋒芒益銳,所向披靡。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相繼滅陳,滅蔡,后來又滅越,成為席卷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兼并的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稇(zhàn)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文化

  語言

  楚國語言屬華夏語言系統(tǒng),在語音、詞匯上具有較多的自身地域特點。西周時期的楚國文字,與中原諸國的文字還沒有多大區(qū)別。楚公家鐘銘文就與宗周鐘的銘文風格類似,氣勢渾厚,規(guī)整,略顯波折。春秋至戰(zhàn)國中期,楚國文字形體逐漸趨向修長,筆劃細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較整齊美觀,筆勢圓轉流暢,風格自由奔放。從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與山東大店2號墓出土編鐘銘文的對照中,可以發(fā)現楚字的特色,這種楚字,略具蟲形,是蟲書的雛形。

  戰(zhàn)國中期以后,竹簡、帛書式的手寫體據主導地位,銅器鑄銘、刻銘均受其影響。字形趨扁平、體勢簡略,橫筆昂首,首粗尾細,有的波勢挑法己具后世隸書雛形。

  文學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chuàng)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并成為繼《詩經》以后,對中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并且是中國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楚辭文學受詩經深刻影響,但不同于北方文學的社會寫實,楚辭受南方民族性的影響表達方式熱情而浪漫,內容充滿宗教色彩。借由對神話和傳說的描寫表達豐富的思想情感,更能呈現精彩細膩的藝術技巧,諸如比喻、象征、托物起興等表達手法,在此得到更大的發(fā)展與運用。再者,楚國音樂與地方口語皆不同于北方,其作品呈現出與北方截然不同的文學風貌。

  《楚辭》中收錄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其他如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多未能流傳下來。屈原創(chuàng)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

  音樂

  春秋時期,楚國音樂已很發(fā)達。楚國設置了樂官,專門掌管音樂事務。如楚鄖公鐘儀世代世襲“伶人”一職。鐘建被楚昭王任命為樂尹,樂師扈子也是以司樂為職的樂官。

  楚國樂器種類齊全,有鐘、磬、鼓、瑟、竽、排簫等。2002年在湖北棗陽市發(fā)掘了九連墩墓葬群。另外還有鐘、磬、鼓、笙、竽、瑟、琴、篪等,其中笙和竽上還保留有簧片。

  楚國音樂亦表現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段倪x·宋玉對楚王問》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舞蹈

  自商周以來,楚國一直盛行巫舞。王逸《楚辭章句》說:“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蔽孜鑼嶋H上就是一種宗教舞蹈,在楚國一直長盛不衰。楚國宮廷樂舞不同于民間樂舞,表現場面要大得多。如《招魂》所寫:“肴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鐘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發(fā)揚荷些!薄氨灰路w,麗而不奇些。長發(fā)曼鬋,艷陸離些。”“竽瑟狂會,搷鳴鼓些。宮廷震驚,發(fā)激楚些。”

  無論是民間的巫舞或宮廷樂舞,它都特別講究舞蹈者線條美、律動美。如《招魂》《大招》多處說到“姱容修態(tài)”、“長發(fā)曼鬋”、“豐肉嫩骨”、“容則秀雅”、“小腰秀頸,若鮮卑只”、“長袖拂面”、“豐肉微骨,體便娟只”,可見楚人是追求修長細腰之美的,否則舞蹈起來,是不可能達到“偃蹇”、“連蜷”的效果的。

  繪畫

  楚國的繪畫有很大的發(fā)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有帛畫、壁畫與漆畫等!度宋稞堷P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是迄今所見中國古代最早的兩幅帛畫,是“早期國畫的雙璧”。畫中一婦人側立,高髻細腰,寬袖長裙,雍容富貴,合掌作祈禱狀。婦人頭上,左前畫有一鳳,作飛翔狀;鳳對面畫有一龍,作騰升狀。正中畫一男子,側立面左,高冠博袍,腰佩長劍,立于巨龍之背。龍昂首卷尾,宛如龍舟。龍左腹下畫有一條鯉魚,龍尾畫有一立鳥(似鶴)。男人頭上方還畫有華蓋一重。壁畫主要內容是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和古代圣賢、怪物。

  楚國漆器業(yè)發(fā)達,所以楚人也善于在漆器上繪畫,如1941年長沙黃土嶺出土了彩繪車馬人物花紋漆奩、1952年長沙顏家?guī)X出土了繪有圖案的漆奩、1957年信陽長臺關出土了繪有狩獵場面的漆瑟、1978年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案的漆箱和繪有人、物的鴛鴦形盒等。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漆奩上的《迎賓圖》,繪有眾多的人、物。

  雕刻

  戰(zhàn)國楚雕刻藝術有許多作品,如神奇的虎盆座飛鳳、譎怪的“鎮(zhèn)墓獸”雕刻,形態(tài)輕盈優(yōu)美的虎座鳳座鼓,各種形式的雕刻座屏、寫實的木雕鹿、具有抽象意味的木雕辟邪和幡蛇樽以及各種狀態(tài)形象的漆盒等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雕塑作品一般均為各種青銅器物的附飾,如攀附獸或作為器耳、器首、器足的各種動物形象雕塑;也有用作大型器物的支架、底座或附件。其中安徽壽縣朱家集楚幽王墓仍然保持楚王墓的禮制,是發(fā)現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其余墓葬與鼎盛期相比,建造相對簡陋,楚風漸淡。

  習俗

  楚人自古尊鳳崇鳳。楚人尊鳳最初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漢代《白虎通》載,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薄侗屮f·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從圖騰崇拜在氏族制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為楚人的祖先。

  楚國圖騰還和楚國的詩、樂和舞蹈緊密相聯(lián)。楚人善歌舞,每到此時,隨著主管音樂的擊拊石罄的樂感節(jié)奏,神與人相和而歌,戴著各種圖騰面具的各個部落相率跟著翩翩起舞。相和而歌,是歌謠形式;百獸率舞,是舞蹈形態(tài)――圖騰舞蹈,二者合一,為載歌載舞。那圖騰舞蹈,既包括龍的圖騰,也包括鳳的圖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意義的信仰崇拜。楚國歌舞的原始形式,亦即為相和歌,伴之以鳳凰的圖騰舞蹈,例如“百獸率舞”中的玄鳥,就意味著舞者對于鳳凰的崇拜。

  宗教

  楚人的信仰是多元的,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背藢μ斓某绨菀逊且话阌^念,而是有具體的對象的,如太一、東君、云中君等。敬天信鬼神必崇巫。巫,神通廣大,能通天地、交鬼神、寄死生。楚國是從氏族制跨入文明社會門檻的,所以政治活動和科學文化知識,都蒙上了迷信的外衣,為“神事”所籠罩。巫,不僅從事宗教活動,還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參與政治的本領。醫(yī)既主卜筮,又深諳醫(yī)道醫(yī)術,故巫是一身而二任的,稱為巫醫(yī)。

  楚人通天交鬼神,一是祭祀,二是占卜。楚人祭祀之風極盛,上至國君,下至國人庶民,莫不如此,故留有“重淫祀”之說。占卜當然是巫的職責。為社稷占卜的是卜尹,國君遇有大事,自己也行卜。如楚靈王即位前懷有奪天下之志,自己就占過卜。民間的男覡女巫占卜之風就更盛了。

  敬天交鬼神的活動,本來就是原始宗教的文化現象。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動與天命論的動搖,入春秋后,楚人雖然一方面尚鬼神崇巫卜,另一方面在這一鬼風巫風的氣氛中,又不乏求實務實的理性精神,使楚人的宗教生活飽含人情味和現實性。

  經濟

  農業(yè)

  自商、周至春秋初,農業(yè)生產仍屬刀耕火種,以種粟為主。楚武、文王以后,楚國向南、向東開拓,逐漸占據江漢流域,又向當地居民學會火耕水耨,掌握了植稻的生產技術。東漢應劭釋:“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獨稻長,所謂火耕水耨也!睙o論種粟植稻,都要先燒草作為肥料。江漢平原,古代農業(yè)歷來先進,屈家?guī)X、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均有稻殼出土。

  春秋時期楚國的水利事業(yè)是很發(fā)達的,既引水作池(陂塘),蓄、灌并用;又鑿井灌田,就地取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七年),伍子胥蒙冤出奔,楚平王懸賞捉拿,按“楚國之法,得伍子胥者賞粟五萬石,爵執(zhí)”伍子胥及至吳后,助吳王闔閭攻楚,公元前506年吳人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這些記載,都說明楚國糧食充足,有儲藏糧食的“廩”、“高府”,動輒賞糧五萬石,這在春秋時代各國中是十分罕見的。

  據《史記·楚世家》載,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十年),楚、吳還為兩國邊境民間女(小童)“爭!倍鴦佑密婈牐嗷スゴ,足見在江淮一帶,楚國的種桑養(yǎng)蠶業(yè),亦得到普遍發(fā)展。

  手工業(yè)

  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楚國手工業(yè)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主要體現在青銅器鑄造業(yè)、冶鐵業(yè)、絲織業(yè)和木漆器業(yè)等部門。春秋晚期或春秋戰(zhàn)國之際,楚國不僅能鍛造“熟鐵”,而且還能冶鑄“生鐵”,在冶鑄鐵器方面,居于領先地位。出土的鐵器,計有鐵削、劍、凹口鋤、鼎等。一般說來,隨著鐵農具的使用,牛耕這一新的耕作方式,也應該出現了。不過,楚莊王滅陳為縣,申叔時以“蹊田奪!庇枰灾S喻”、楚康王時有一大夫復姓師祁、名犁的,從當時尚牛尚犁耕看,也不是偶然現象,故楚國與中原各國一樣,開始使用牛耕,不是沒有可能。見于考古發(fā)掘資料,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都出土了鐵器,所見數量不多。1976年,長沙楊家山楚墓出土的鋼劍,是中國目前發(fā)現最早一件的鋼制武器,其含碳量為0.56%。2017年,在河南省城陽遺址出土了帶著劍鞘的2300多年前的寶劍。

  春秋時期楚國的絲織業(yè)也有很大的發(fā)展,如《國語·楚語》中有關于“玉帛之類”的記載,《史記·滑稽列傳》則說楚莊王愛馬,曾“衣以文繡”!妒酚洝こ兰摇返扔洺沁呉匦⊥癄幧6饍蓢槐,更直接說明楚、吳兩國對種桑養(yǎng)蠶繅絲的重視。湖南衡東霞流市出土的蠶桑紋尊(青銅器),是植桑養(yǎng)蠶的生動例證。

  商業(yè)

  隨著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春秋時期楚國商業(yè)和城市也開始繁榮起來。楚地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豐富,是促使楚國商業(yè)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商、周以后,楚地豐富的物產就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原。春秋后,楚國與中原各國經濟交往更加活躍。鄭、陳是楚北上與齊、晉爭霸的中間地帶,同時也是楚、夏經濟交流的樞紐!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氛f:“陳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惫食䥽c中原各國的貨物交換,也得力于鄭、陳等國商人的南販北運。

  楚國商業(yè)的發(fā)展,與實行重商政策是分不開的。據《史記·循吏列傳》載,楚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結果百姓不便,皆去其業(yè)。市令向令尹孫叔敖作了反映,孫叔敖立即下令恢復舊幣,然后對楚莊王說:“前日更幣,以為輕。今市令來言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之不安’。臣請遂令復如故!背f王同意,“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

  楚國北上爭霸,既是軍事擴張,也同時是師夏之長,著力與先進國家擴大經濟文化交流,建成強國。公元前579年(楚共王十二年),晉、楚達成的宋西門之盟,其內容就是:“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xié),而討不庭!背浞址从沉顺䥽鴮洕涣鞯闹匾,努力保護商業(yè)貿易活動的正常進行。前506年吳人入郢、國難當頭時,開“屠羊之肆”的屠羊說挺身而出,保護楚昭王出逃。后來楚昭王復國了,要獎賞他,他不受,又去開他的賣羊肉鋪子了?梢姵䥽厣套鹕蹋股倘四馨残淖约旱穆殬I(yè)。

  貨幣

  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貨幣也出現了。春秋時期楚國使用的主要是海貝,如浙川下寺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海貝。這些海貝當是從沿海各地進入楚國市場的。金銀幣是否在春秋時期出現,學術界意見不一,此可存疑楚金銀幣何時產生,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歸結起來,是產生于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時期兩種說法。至于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的具體年限,又有不同說法。如持春秋時期說的,舒之梅就認為“楚國金幣在春秋即鑄行”。朱活認為“把楚國開始鑄行爰金系于春秋晚期,確實比較近情”。黃德馨亦持此說,以為“爰金經過春秋中期的醞釀孕育后,于春秋晚期正式產生”。持戰(zhàn)國說的,則以前278年東遷陳郢為界,有東遷前、后出現爰金的不同意見。王國維在其《觀堂集林·別集·印子金跋》中指出:“其文云郢爰、陳爰。郢、陳皆楚之故都,殆楚徙壽春后,仍然以金作幣郢!闭J為東遷后才有金幣。彭信威則進一步認為在楚考烈王遷都壽春以后才鑄有金幣。張正明《楚文化史》說:“已知的先秦金銀幣都是楚國的,然而,現有的先秦金銀幣的鑄造年代可能都屬于戰(zhàn)國晚期,至少我們沒有充足的理由說其中有屬于戰(zhàn)國中期以前的。

  軍事

  官職

  楚王是全國最高軍事統(tǒng)帥。楚王之下,另設官職主管全國軍政。至于戰(zhàn)場主帥,都是臨時指派的,并非常任。春秋早期以前,莫敖為最高長官,既掌政,也主兵。楚武王后期設令尹后,莫敖只管軍政,位在令尹之下。到楚成王已設司馬一職,取代莫敖而掌管全國軍政。楚康王時,軍職更為完備,大司馬為正職,左、右司馬為副職。

  兵種

  楚軍的兵種,按其隸屬關系和軍事職能的不同,有兩種分法。

  按隸屬關系,可分作正軍、王卒、私卒、縣師。

  正軍是為國家的軍事力量。楚武王時,已有“三軍”之說,應是正式有“三軍”建制了。三軍是春秋時期以車兵為主的國家常備軍。三軍以中軍為主要戰(zhàn)斗力量,其次為左軍、右軍。楚王為三軍最高指揮,出征時各軍則分別由高級官吏令尹、司馬、左尹、右尹等率領,楚王有時親自率領三軍或其中一軍出征。到戰(zhàn)國中期楚國已是一個“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的軍事大國了。

  王卒是楚王出征時的隨身衛(wèi)隊,其精華是左、右“二廣”,每廣有戰(zhàn)車十五乘。王卒是楚軍的精銳部隊,經常編入中軍參加戰(zhàn)斗。乘廣由公族子弟組成。楚之中軍亦以公族子弟為其兵員,裝備優(yōu)良,為楚師之精銳所在。

  私卒是為太子和貴族服務的武裝力量。私卒是楚國貴族的宗族親軍。主要為車兵。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子弟和大貴族在自己所封的食邑上各自擁有武裝,這些武裝不屬國家編制,故稱“私卒”。貴族以私卒聽從楚王之命出征的形式,作為向楚王納賦。私卒多以各自宗族的子弟為兵員。

  縣師是春秋時楚國的地方部隊。主要部署在楚國的邊境地區(qū),多屬楚在中原滅國所設縣地區(qū)的武裝力量?h師由縣公統(tǒng)率,由楚王親自調動,縣師的任務是防守邊境,并配合國家的軍事行動,是春秋時期楚國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戰(zhàn)國時,楚縣師不復再見,已納于楚國統(tǒng)一的常備軍中。

  按軍事職能,楚軍則又可分作車兵、步兵、工兵、水兵、騎兵等。

  車兵為車戰(zhàn)之士卒。車兵是各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時,楚車兵分為三軍,另有不少私卒和地方武裝,戰(zhàn)國時號稱擁有“車萬乘”。車兵以戰(zhàn)車為編制單位,稱為“乘”,戰(zhàn)車通常排列成陣勢進行作戰(zhàn),以車兵為主,戰(zhàn)車后跟隨步卒。楚國的車兵多由貴族子弟力兵員,是春秋時期的主力作戰(zhàn)部隊,到戰(zhàn)國后,以車兵為主的作戰(zhàn)方式逐漸讓位于以步、騎兵為的作戰(zhàn)方式。

  步兵即徒兵。步兵有隸屬于車戰(zhàn)的步兵,以每輛車75人為編制,排列成一定的隊形,跟隨戰(zhàn)車作戰(zhàn)。也有單獨作戰(zhàn)的步兵。春秋未至戰(zhàn)國初,楚國的步兵有很大的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步兵人數大大增加,成為主要兵種。步兵可以在道路狹隘的地區(qū)單獨作戰(zhàn),機動性較強。步兵由一般平民擔任。

  另外還有工兵性質的步兵。此種步兵在戰(zhàn)爭中帶有役徒的性質,多為征發(fā)而來的貧苦民眾,從事架橋、筑城、修繕武器、修筑工事等,在軍中的地位最低。

  楚國有水軍,稱為舟師。楚國舟師最早見載于楚康王時期,楚國出動舟師伐吳。戰(zhàn)國初,楚人請魯國名工匠公輸般制作了舟戰(zhàn)武器鉤拒,舟師戰(zhàn)斗力大大提高。與舟師相對而言的陸軍則稱陵師。

  楚騎兵出現于戰(zhàn)國時期。漢族最早正式使用坐騎打仗是戰(zhàn)國中期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在此之后,各國紛紛仿效。戰(zhàn)國時期楚騎兵已有一支有實力的部隊,號稱“騎萬匹”。

  戰(zhàn)法

  在長期有軍事行動中,楚人積累了豐富的戰(zhàn)爭經驗,總結出《楚兵法》!稘h書·藝文志》著錄有《楚兵法七篇”,但今早已佚失!盾娭尽肥窍惹貢r一部著名兵書,著者與具體內容不詳。楚人對這部兵書十分熟悉,經常運用《軍志》指導軍事行動!蹲髠鳌份d楚成王語:“《軍志》曰:“允當則歸!衷唬骸y而退!衷唬骸械抡卟豢蓴场!巳菊撸瑫x之謂矣。”故主張退師,不與晉戰(zhàn)。宣公十二年載楚、晉邲之戰(zhàn)時,楚令尹孫叔敖以《軍志》“先人有奪人之心”為由,搶先向晉師發(fā)動進攻,大敗晉師!盾娭尽匪f的適可而止、知難而退、先聲奪人、待衰而攻的這類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春秋早、中期以來已深入人心,并被各國實際運用于戰(zhàn)爭之中。

  科學

  天文

  春秋時期,楚國在社會生產發(fā)展的基礎上,自然科學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楚人在天文歷法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自商周以后,楚人進一步擴大了對星象范圍的觀察,歷法也隨著有重大的發(fā)展。西周至春秋時期,楚國既使用周正歷法,也使用夏正歷法。前者可能與宗教或尊周從周有關,后者則從生產實際出發(fā)。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其中所載的秦、楚月份對照表,均以夏正十月為年首,說明秦、楚關系密切,同用周正歷法。

  戰(zhàn)國時期,楚國科學技術得到廣泛的發(fā)展和應用。楚人天文知法歷來淵博,戰(zhàn)國時期,則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為了對日、月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土)的運行及其位置作系統(tǒng)的觀測,將其附近恒星分為二十八片(區(qū)),稱之為二十八宿(星)。二十八宿體系的建立,是中國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天文學的重大發(fā)展。

  數學

  楚人數學在原有基礎上,戰(zhàn)國時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83年底1984年初,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初古墓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重要內容為《算數書》。此外,還出土了算籌等重要文物。據后德俊研究,墓主系楚人,漢初降漢,后“病免”在家,其《算數書》可能為楚人所撰,代表了楚國的數學水平!端銛禃肥且徊繑祵W問題集,內容包括《分乘》《增減》《相乘》《合分》等。其中《少廣》一節(jié),與成書于兩漢間的《九章算術》的《少廣》標題相同,內容亦大體相似。故《算數書》部分內容為《九章算術》所收進,是早于《九章算術》的一部數學著作。

  建筑

  楚國建筑技術有重大的發(fā)展。入春秋后,楚國為了北上爭霸,順伏牛山,連結所經各水堤壩,南北連綿數百里,號稱楚之長城“方城”。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齊桓公率中原八國軍隊南下攻楚,楚成王亦率軍北上,屈完聲稱“楚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逼迫齊桓公與楚簽訂召陵之盟,可見在此之前已開始建筑方城。

  楚王室除建有王宮外,還有眾多的離宮,如渚宮、章華宮(臺)、荊臺、匏居臺等。楚靈王所修建的章華宮(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離宮。其遺址在今湖北潛江龍灣(關于章華宮(臺)遺址所在,歷來說法不一。除了今潛江龍灣外,還有說在今監(jiān)利天竺山、沙市今章華寺、河南商城古汝陽城內、安徽亳縣古城父境內等地。楚人有新遷居一地,仍襲其舊名的習俗,故作為楚君(王)的離宮,章華宮亦有多處,上述各說,當是有可能成立的),此經八十年代多次調查試掘,出土文物甚豐,是迄今所見楚宮室最完整的建筑群。其中放鷹臺出土了筒瓦、板瓦殘片及長方形等形狀的紅磚,可見楚靈王時期已掌握了燒制磚瓦技術,磚、瓦已用作建筑材料。還出土了一件青銅門環(huán),青銅當亦已用作建筑材料。臺基系夯土結構,臺柱有方有圓,比一般房柱粗大。廊檐下面是用貝殼鋪成的路面,結實美觀。從此足以說明春秋中晚期,楚國宮室建筑,無論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都達到了先進水平,“是中國古代第一座層臺累榭”,“作為游宮建筑群和園林建筑群的鼻祖,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并非無足輕重的地位”。

  車船

  楚國由于對外作戰(zhàn)需要,已能制造車、船。據《左傳·宣公十五年》和《左傳·成公十六年》所載的“樓車”和“巢車”,說明楚莊、共王時期,楚國已普遍使用戰(zhàn)車!蹲髠鳌は骞哪辍份d:“楚子為舟師以伐吳!贝呵镏泻笃,楚國已大量制造戰(zhàn)船,訓練水軍,與吳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據《墨子》有關篇章記載,魯班曾至楚,為楚國制造“舟船之器”和攻城的“云梯”,說明楚國車船制造業(yè)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民族

  諸夏各族

  楚人雖出自顓頊之后,但由于受商、周壓迫,辟在荊、睢蠻荒之地,社會經濟文化均較落后,故北上爭霸、先后征服或滅掉諸夏之國的同時,積極地吸收華夏文化,使自己成為與華夏同步前進的先進的文明大國。如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二年),楚軍進抵至魯國陽橋,魯以執(zhí)斫(木工)、執(zhí)針(縫工)、織[纟壬](織工)各百人獻給楚人,請求結盟,這對楚國建筑業(yè)、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是有幫助的。華夏語言、文字、典籍、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及精神文化等都為楚人所廣泛吸收。如楚語與夏語基本是相通的,楚國文字,從銘文、帛書至楚簡等與中原各國文字也基本是一致的。楚國以王為首、貴族、官僚三位一體的奴隸主貴族專政的政體,是仿西周王朝建立起來的。

  楚共王即位后,普及夏化政策,成就頗大,故其臣屬對他作了高度評價:“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焉!薄蹲髠鳌穭t稱其“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確切地反映了楚人融夏夷為一的正確民族政策,故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五百多年間,一方面北上爭霸,在爭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征服或滅掉眾多的華夏之國;另一方面又注意保留華夏典籍,積極吸收華夏文化,以充實自己的文化養(yǎng)料和精神財富,推廣融夷夏為一的政策。

  《荀子·儒效》說:“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薄睹献印る墓稀氛f:“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陳良,楚產(即土生土長的楚國人)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标惲茧m然是個楚人,但是通過學習“華文化”,是可以變?yōu)椤叭A”的。顯然,在“華”的心目中,南方的楚人,最早也是“夷”。故《詩經·商頌·殷武》說:“維女荊楚,居國南鄉(xiāng),”說明楚人是南方的民族。但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楚國強大起來,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已經變化為華夏族,而且還成為“合縱連橫”政治格局當中縱的“縱長”。

  東夷各族

  中國古代居住在東部地區(qū)的各族人民,歷史上統(tǒng)稱為東夷。入春秋后,楚國崛起,北拓東進,與齊國等爭霸的同時,也不斷征服和滅亡了東方諸國,主要有:黃(嬴姓,今河南潢川西北)、英(偃姓,皋陶之后,今安徽金寨東南)、江(嬴姓,今河南正陽西南)、六(偃姓,皋陶之后,今安徽六安西北)、蓼(偃姓,皋陶之后,今河南固始東北)、群舒(偃姓,皋陶之后,包括舒鳩、舒龍、舒鮑、舒龔、宗、巢、桐等國,今安徽巢湖周圍一帶)。

  楚與東夷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有的向楚國進貢,有的與楚國通婚。東夷之中歷史悠久、國力較強的是徐國。徐,嬴姓,今江蘇泗洪南。它與齊通婚,關系密切,被視為諸夏之國。楚成王滅黃后,進一步東進攻打徐國,盡管齊、魯等國來救,不久徐國還是被楚國打敗了。徐國的失敗,標志著楚國征服東夷的重大勝利,加速了楚與東夷的融合。東夷之徐國,歷來文化水平很高,楚與之融合,無疑有助于楚族的發(fā)展,并充實了楚文化的寶庫。

  西戎各族

  他們歷史悠久,在西周伐商滅商中,立下了巨大功勞。據《尚書·書序》載,周武王伐商,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與紂戰(zhàn)于牧野”,這里說的“戎車”,應該是西戎兵力。周王朝建立后,西戎也就逐漸遷徙至內地,與諸夏雜處,情況比較復雜。楚國在北上爭霸過程中,眾多西戎之國,紛紛被征服滅亡,亡后有的被遷,有的被置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

  見于史料,被楚國征服或在楚境的戎蠻,主要有如下各族國:戎蠻,戎蠻進入中原較早,楚乘機滅掉戎蠻之國,對其遺民亦盡俘以歸。陰戎,陰戎是西戎之一支,為陰地之戎,允姓,早已入楚,并成為楚人之一部分。申、呂(甫)、許。申、呂(甫)、許均姜姓之戎,歷史悠久,被楚滅后改為縣,成為北上爭霸的重要基地。姜氏之戎入楚較早,亦已與楚人相融合。

  南蠻各族

  南蠻,是一個龐大的民族系統(tǒng),內部民族關系亦較復雜。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四裔》把南蠻分為盧戎、蠻、濮、巴四族。其中盧戎,即蠻族之一,故南蠻,實際是指蠻、濮、巴三個民族。中國古代的所謂三苗,有學者認為指的就是這三個民族。楚國地處南方,被稱為荊蠻,如《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為讎”,《魯頌·閟宮》:“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

  楚、濮關系密切。楚國開始強大起來,就立即對濮族發(fā)動了進攻,開始開發(fā)濮地。經過打擊,一部份濮人與楚人融合,其余的紛紛逃亡遷徙,以至后來濮人居地,濮人活動地區(qū)廣闊,東起荊楚,西至川、云、貴,南及湖湘一帶,成為楚國境內的一個重要民族。其次,巴人!度A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武王既克殷,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腹,早在春秋時就為楚國所征服了。入戰(zhàn)國后,楚國在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中,也加強對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逗鬂h書·南蠻傳》載:“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足見楚國勢力已伸入到洞庭湖周圍及至五嶺一帶,加強了與散居各處蠻夷的融合。

【楚國介紹】相關文章:

楚國神異帛中存12-12

透視屈賦里的楚國文化12-11

夢回楚國小學生作文10-06

觀楚國八百年有感03-27

介紹自己、介紹學校09-07

介紹自己自我介紹05-04

介紹10-25

怎樣介紹和自我介紹?12-12

自我介紹簡單的自我介紹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