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主題教學”,實現(xiàn)第四步超越

時間:2023-04-28 06:36:20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探索“主題教學”,實現(xiàn)第四步超越

探索“主題教學”,實現(xiàn)第四步超越

  ——走進《竇桂梅與主題教學》

探索“主題教學”,實現(xiàn)第四步超越

  走進竇桂梅,走進她的主題教學,分享學習心得,共享學習收獲,與名師同行,我倍感榮幸!

  竇桂梅老師從1994年開始進行“語文教學民族化與現(xiàn)代化研究,”結(jié)合自己從一年級一直教到六年級的實踐,提出“三個超越”的教學理念,即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幻燈片一)近年來,她在“三個超越”的“為生命奠基”的實踐探索中,又經(jīng)過六年的嘗試,提出“主題語文”的新理念和新策略。就是立足于文本,從文本主題中挖掘出能夠促進學生精神生命成長的價值主題,并讓文本主題與生命主題相遇產(chǎn)生精神的火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高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深化情感和涵養(yǎng)智慧的一種語文教學的嶄新理念和嶄新方式。實施主題語文是為了更好地在“三個超越”的過程中,落實“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質(zhì)量目標,弘揚母語文化,探索民族化與現(xiàn)代化相結(jié)合的語文教育規(guī)律,努力找到適合兒童的語文學習方式,實現(xiàn)“回歸母語、回歸兒童、回歸自我”的語文教育追求。

  超越是無止境的。竇桂梅在思考著如何將語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單一的內(nèi)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統(tǒng)整,以便試圖達成培養(yǎng)學生“帶得走的能力”。這個能“帶動起來的東西”是什么?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者統(tǒng)一起來的東西是什么?能夠在原來“三個超越”的基礎(chǔ)上歸類將不是無目的、無目標的超越的“抓手”是什么?竇桂梅認為是“主題”。因為用“主題”來統(tǒng)整的教學密度強、容量大,學生所學習的知識是不可限量的,既包括知識以及能力的掌握與提高,也包括信息資源的獲得,價值取向的形成等。于是她開始了“主題語文”的探索,總結(jié)建構(gòu)起“主題語文”的“三個維度”(即溫度——恒定性;廣度——開放性;深度——發(fā)展性)。目前,“主題語文”已成為竇桂梅及其他的團隊的“課堂文化”,正在向“主題閱讀”和“主題作文”等領(lǐng)域拓展。通過探索“主題教學”,實現(xiàn)第四步超越,竇桂梅已經(jīng)超越了人人可以進入的基礎(chǔ)部分,而進入了精神享受的更高境界。

  有專家對“主題語文”創(chuàng)立者和實踐者——竇桂梅的“主題語文”課堂進行了如下描述和評價:像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時而蓄勢待發(fā),時而洶涌澎湃,時而開闊平緩,孩子們與她一道駕駛著這激情之船,體驗風光無限的激情之旅;又像一部精彩紛呈的多幕劇,有跌宕多姿的結(jié)構(gòu),有回腸蕩氣的激情,更有直抵靈魂的哲思;在她的課堂上,生活得失、愛情悲苦等都在這方寸天地間演繹得淋漓盡致,師生都是劇中人,甚至忘記了這是在學語文,但在細品之后,每一項都是從語文中來,到語文中去,但又超越了語文這兩個字━━從理性的文字中讀出人物情感,把文字轉(zhuǎn)化為個人體驗,和文中人物同悲喜共命運,并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這應該是每一位教學語文的人和學習語文的人所要追求的境界。這應該說是對竇桂梅“主題語文”基本特點的形象解說,是對竇桂梅課堂教學藝術(shù)“大手筆”的真實寫照。

  現(xiàn)就學習的幾點收獲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何為主題教學?

  竇老師認為,這里的主題,不是思想主題,不是知識主題,也不是寫作主題,而是文化主題。即以人文性為線索,兼顧語文知識和能力以及思維發(fā)展等,類似于比較文學中的母題。主題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jīng)驗,通過與具有共同主題的多個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過程的生成理解中,實現(xiàn)課程主題意義建構(gòu)的一種開放性教學。這里的主題,既非思想主題,亦非知識主題,而是一種文化主題。它主張在實際教學中,將內(nèi)容零散、形式單一但卻有著共同主題的語文學習文本重新作一番統(tǒng)整。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使課堂教學的功能增強,容量變大。它不僅是組合教材的一種方式,更是實施教學、改革課堂的一把鑰匙。

  那么,主題教學的實際效果是否果真如此?“主題教學”的探索當然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撐下去實踐,去摸索!爸黝}教學”是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整體構(gòu)建新的課堂教學觀。竇老師的教學實錄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在教學實踐中,“主題教學”在“面”上鋪得開、在“點”上切得深,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學生的綜合受益不可限量,如信息資源的獲得,價值取向的形成,當然也包括知識以及能力的掌握與提高。

  需要說明的是,主題內(nèi)容的選擇是多角度的,結(jié)構(gòu)是靈活多樣的。因此,主題教學的模式也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師根據(jù)教材提供的主題單元,或者自己建構(gòu)的主題單元,挖掘主題內(nèi)涵,結(jié)合相關(guān)語文知識靈活地創(chuàng)意、規(guī)劃、實施。強調(diào)整體和綜合,強調(diào)綜合性語文學習。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收獲頗豐,需要教師的智慧和勞動。

  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教材就是以“主題單元”取代“知識體系單元”來建構(gòu)的。作為實踐主題單元教材的教師,就不用花大氣力對教材進行統(tǒng)整,而應該領(lǐng)悟教材以主題單元編寫的意圖,很好地使用教材。當然,也可以在大語文觀中審視或者建構(gòu)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圍繞主題重新選編內(nèi)容。這樣做,就打破了原來以知識邏輯體系框限人和那種知識單元教法“見學不見人”的弊端!爸黝}單元”讓系統(tǒng)性退隱幕后,讓學生通過主題學習,建構(gòu)和凸現(xiàn)后隱的體系?墒,還發(fā)現(xiàn)大多教師對“主題單元”缺乏認識,仍然按照“知識體系單元”的形式一課一課地教,學生一課一課地學----課程教材再先進,如果教師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以不變應萬變,改革的結(jié)果可想而知!爸黝}”教學不僅可以作為組合教材的一種方式,也可以作為實施教學、改革課堂的一把鑰匙。

  二、怎樣實踐主題教學

  當然,在主題單元學習的最開始,教師就要將整個單元的內(nèi)容、計劃、目的、學習時間以及將要進行的主要活動通盤考慮,全面規(guī)劃:教學的設計,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選擇……都需要細致策劃。甚至可以把“創(chuàng)意”全盤托給學生,和學生一起擬定方案。目的是圍繞“主題教學”,關(guān)注人的發(fā)展,為師生間和諧發(fā)展、共同成長提供條件;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的活動保證,促使課堂多向、多種類型信息的交流和反饋。

  為此,我們可以把語文“主題”教學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指通過文本這一載體表現(xiàn)出來的言語方式、知識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個層面是指母語文化系統(tǒng)負載的民族精神、風骨情操等人文積淀;第三個層面是指個體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長與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個層面是顯性的,后兩個層面是隱性的。不過,三個層面沒有順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織在一起。

  1.整合----建立第一對關(guān)系:人和自然、社會

  教學時,首先要抓住以上三個層面的“共振點”,也就是那些連接學生的精神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的“觸發(fā)點”,即主題。也許你有這樣的感受,學習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間的愛恨與冷暖,領(lǐng)悟到的是大自然萬物的生命短暫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帶來的神奇和悲歡……也就是說,首先吸引你的是無形的精神滋養(yǎng)而不是那些語言表達形式。這一個個情感激蕩起伏的“興奮點”,如“誠信”“親情”,以及對自然的關(guān)愛,對弱小的同情,對未來的希冀,對黑暗的恐懼等等,就是主題。當然,主題教學內(nèi)容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

  比如去年秋天,看到落葉滿地,竇老師便在一年級圍繞“落葉”的主題,設計系列主題教學內(nèi)容。比如整合幾篇文章進行細致學習,撿地上的樹葉進行“拔根兒”的說話游戲,選合適的落葉進行貼畫寫話的比賽。下面即以課文為主,附帶其他內(nèi)容編創(chuàng)的“童話劇”為例:

  主要課文是:

  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一片的樹葉從樹枝上落下來。

  樹葉落在地上,小蟲爬過來,躲在里面,把它當作屋子。

  樹葉落在溝里,螞蟻爬上去,坐在當中,把它當作船。

  樹葉落在河里,小魚游過來,藏在底下,把它當作傘。

  樹葉落在院子里,燕子飛來看見了,低聲說:“電報來了,催我們趕快到南方去呢!

  教學伊始就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和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文本、師生、生生對話的方式,抓住“爬、躲、藏、游、飛”這些表現(xiàn)小動物動作的詞語,比較品味。然后再朗讀體會落葉給螞蟻、燕子、小魚、小蟲帶來的情趣。之后加入《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楓葉,給她的好朋友們寫信。

  一封寫給南去的大雁,讓它們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寫給要冬眠的青蛙,蓋好被子別著涼生病。

  一封寫給貪玩的松鼠,快準備好充足的食品。

  再寫一封給山村孩子,別忘了給小樹裹上“冬衣”。

  咦,樹上的楓葉都到哪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寫了信!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們體會落葉的聰明能干,還能寫信給冬眠的青蛙、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里的孩子。最后和學生一起朗誦老師編寫的小詩:

  春天來了,帶著微笑,飛上樹梢。

  風吹過,嘩啦啦,我們舞蹈。

  風住了,靜悄悄,我們思考。

  放假了,乘著風兒,帶上獎狀,回到大地的懷抱。

  小蟲的屋子,螞蟻的小船,魚兒的大傘,燕子的電報……

  啊,大地,親愛的媽媽!在你的懷里,我們好好睡覺。

  這樣,用描寫“落葉”的童話、詩歌組合進行教學,孩子們認識的“落葉”就人性化了,立體化了。這落葉,在春天帶著這樣的微笑來到地上;夏天,風吹來她們舞蹈,風停止她們思考;秋天,他們就帶著獎狀落到大地。螞蟻的屋子、小魚的大傘、燕子的電報、還有給青蛙、松鼠、大雁的信……嗨!都成了落葉的創(chuàng)造。就這樣,“落葉”帶著快樂回到了媽媽的懷抱,靜靜地睡去。來年,落葉還會繼續(xù)當屋子、做小船、拍電報、寫封信。

  主題教學把原來破碎分解的知識體系以及人文內(nèi)涵整合成一個“集成塊”,由個及類,由類及理,個性與共性組成立體的主題。學生閱讀同一主題下的系列話題,會在更大的空間中,多角度地獲取信息,在同一主題的語境中,得到審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華。

  2.積累----建立第二對關(guān)系:人和母語文化

  主題教學好比一個背景。這個背景既包括母語文化和世界文化這個巨大的“場”,也包括母語文化的承繼、世界文化的吸納,還包括每個學生成長的精神環(huán)境,這些都是語文教學要考慮的必要因素。讓所有孩子擁有基本相似的母語文化背景是我們應盡的職責。

  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一定要引領(lǐng)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jīng)驗等,豐富人生的涵養(yǎng)。

  小學階段是個體開始體認人的社會意義和價值過程的重要階段,依靠有限的教材是遠遠不夠的,竇老師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才把超越教材看得如此重要。但是,怎樣讓學生在目前學習科目繁多,學習壓力大的前提下,對于母語文化的積累做到高效率----這確實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比如,對于我國古代詩詞的積累。以前大家只注重量的積累,并沒有過多考慮如何積累更有效。如果利用“主題”來建構(gòu),比如按照四季、地域、風俗等分別組合成“山水”“離別”“節(jié)日”等,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輕松許多,從而學會對比與區(qū)分。那些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生命參與和歷史證明了的詩詞精品,被“統(tǒng)整”之后,就如同空氣一樣從學生的口中進入大腦,流入血液,滲透到生命深處,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格、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游,實現(xiàn)學習的快慰、成長的歡欣和人生的積極。

  總之,母語教育強調(diào)文化背景的渲染是十分重要的。主題教學的過程就像在一幅偉大作品的背景或者框架中,整體把握、螺旋漸進,積累包括語言材料、篇章樣式、人生體驗、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內(nèi)容。學生知識和情感的大樓以及母語文化的畫面主體,就一點一點地被“描繪”出來了,從而在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的過程中,完成了一幅壯美深遠的圖畫。

  3.自省----建立第三對關(guān)系:自我的確立

  如果說強調(diào)積累是強調(diào)對于文化的認同和傳承,那么主題教學中的另一個層面,反省----自我的確立,就是強調(diào)對于個體人格或個性的塑造。努力讓所有孩子擁有個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語文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

  竇老師的基本立場是:不是在教學中造就學生的思想,而是學生個人的思想從課堂學習中汲取營養(yǎng)而成長,由種子到大樹,到開出花結(jié)出屬于自己的果實。因此,主題教學也是學生的靈魂吸取自身成長需要的營養(yǎng)的過程。它不是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視為一元思想的灌輸,而是引導每個學生在獲得基本認同的前提下,根據(jù)自己的個性及經(jīng)歷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確便捷的知識積累和精神成長的跑道,并最終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豐滿而充滿活力的生命世界。

  竇老師在以《親人》為主題的課堂教學時,以同一個作者魏巍的《再見了,親人》《我的老師》為主講教材,結(jié)合現(xiàn)實社會,補充其他語文資料以及音像資料,跨越時代,跨越國籍,跨越自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cè)面,探討對親人的理解,體會多種親人的重量。教學時,從會意字“親”入手,想象“樹木高高立,枝壯葉兒綠;父母和子女,就像葉連枝”,領(lǐng)會親人之血脈相連。然后引導學生傾聽窗外的聲音,在那些抗洪搶險的戰(zhàn)士,抗擊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中體會同一個祖先同一個中華的親人之愛。

  接著重點引導學生跨越國界,放眼世界,體會中朝友誼《再見了,親人》中愛的奔流與燃燒,人間至貴的愛的轟轟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師》中不是血緣關(guān)系,不同于轟轟烈烈的平平淡淡的愛。另外,結(jié)尾推薦幾本書給學生,如描寫人間親情的《愛的教育》《馬燕日記》《我們仨》等。另外,索性引發(fā)開去,推薦沈石溪的《鳥奴》《紅奶羊》《一只獵雕的遭遇》,椋鳩十的《獨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動物親情故事。竇老師認為,這小小的課堂是不能把“親人”的主題討論全面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引發(fā)開去,我相信,學生作為父母的親人,老師的親人,在這堂課中不僅僅是學會感動,他們將各自帶著對“親人”的體悟,把這堂課獲得的感受內(nèi)化為自己的力量,學會去愛。那么,無論是轟轟烈烈,還是平平凡凡,隨著生命的成長和生命的感悟,會帶著各自的領(lǐng)悟和體驗體現(xiàn)這份愛的實實在在,并伴他們走好生命的每一天。這樣,主題教學就在個體人格建構(gòu)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總之,圍繞特定主題教學所帶動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樂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實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斷顫動的琴弦,而教師就是指導學生彈奏高妙樂曲的琴師。因此,主題教學作為一種“文化”,就統(tǒng)領(lǐng)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們就不必在這兩者如何統(tǒng)一的問題中糾纏或困惑了。當然,主題教學的研究還處在青澀階段,主題閱讀、主題作文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進一步開發(fā),距成熟還有一段距離。

  三、教學片斷賞析

  竇桂梅的主題語文是“根植于兒童,根植于教育,根植于母語,根植于生活”的。因為她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由一個個的主題構(gòu)成的,所以語文教學的一個個主題就構(gòu)成了學生人生的主題,而且這些主題也成了一種民族精神和民族思維的載體。竇桂梅的主題語文,既是一種先進的語文教學理念,更是一種具有突出操作性和實效性的語文教學模式、策略和方法。下面主要介紹主題語文的基本實施模式和操作細節(jié)。竇老師探索總結(jié)出主題語文的靜態(tài)實施模式為“文字→圖像→符號”。其基本操作框架(環(huán)節(jié))是“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較拓展→升華自我”。

  【案例片斷 】下面是竇桂梅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中引導學生“走進圓明園”的一個精彩片斷(在這之前有一個片斷叫“走近圓明園”,相當于操作環(huán)節(jié)中“生活切入”;在這之后有一個片斷叫“走出圓明園”,想當于操作環(huán)節(jié)中的“升華自我”):

  師:一天多少小時?(學生:24小時。)

  師:三天三夜多少小時?(學生:72小時。)

  師:一小時多少分鐘?(學生:60分鐘。)

  師:三天三夜是多少分鐘?(學生:4320分鐘。)

  師:4320分鐘是多少個半分鐘?(學生:8640個半分鐘。)那會燒掉些什么?

  師:燒掉一幅歷史名畫只需幾秒鐘,燒掉一個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幾分鐘。(放無聲錄像,大火焚燒圓明園的鏡頭。)“火燒”半分鐘,想象會燒掉什么?(全體靜默,出示畫面:烈火熊熊,濃煙滾滾的半分鐘。) 師:這半分鐘,感覺長嗎?(學生:長)

  生:會燒掉許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畫家、書法家的作品。

  生:會燒掉許多華麗的絲綢和衣服。

  生:會燒掉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奇珍異寶。

  師:把這8640個半分鐘加起來,想象一下,而且是在一萬多個會堂這么大的地方同時燃燒8640個半分鐘啊。

  師:至此,圓明園所擁有的一切,現(xiàn)在都“沒有了” —(在黑板上的連接詞前面加“沒”、“了”。一邊添加一邊讓學生跟讀。比如,圓明園中,“沒有了”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沒有了” 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沒有了……,沒有了……,還沒有了……)

  師:下面出示書中的句子,請同學們用變化了的連接詞再說話。

  生:圓明園中,沒有了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沒有了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

  生:沒有了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沒有了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還沒有了根據(jù)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

  師:還可以換一種說法,比如,金碧輝煌的殿堂—

  生:沒有了。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也沒有了。

  生: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沒有了,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也沒有了,根據(jù)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都沒有了!

  師:很好,你把這句最后的“還”換成“都”更準確了。(練說其他句略。)正是(放映李大釗的詩句)—

  生:“圓明兩次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保ㄉ畛恋乩首x。)

  師:作為法國人的作家雨果,是怎么看待自己國家的行為呢?(默讀雨果的文章,找出文中的句子概括。)

  生:“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凈凈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zhàn)利品還給被掠奪的中國。”

  生:“這個奇跡已經(jīng)消失了。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雨果”

  師:帶著這樣的感受再回過頭來讀全篇課文!(采用教師引讀的形式,師生一起用上“沒有了……也沒有了……”等連接詞,對全篇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朗讀。)

  師: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從這以后,圓明園化為一片灰燼,什么都沒有了。(教師慢慢擦黑板,只留課題,其余都擦去,稍留殘跡,全場沉默。)

  至此,圓明園的毀滅所突出的“毀滅”主題全方位呈現(xiàn)在所有在場的人心中,學生們從文字中讀出了毀滅——所有的名人字畫、青銅禮器、各色建筑都毀掉了,圓明園成為一座廢墟;從簡單的計算中算出了毀滅—半分鐘的時間會燒掉無數(shù)張名人字畫,更何況是8640個半分鐘,圓明園化為一片灰燼;從影片中目睹了毀滅,無數(shù)幢高大建筑在熊熊大火中無聲地倒塌;尤其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在“沒有了……也沒有了……”創(chuàng)造性朗讀中慢慢擦掉黑板上的板書,讓曾經(jīng)的文字在老師的動作中失去,并稍留殘跡,也就是這最簡單的舉動,卻恰恰是最獨具匠心的存在。我相信,學生深深理解了什么是毀滅,怎么才是毀滅,毀滅后的事物到底是怎樣的悲壯和蒼涼。毀滅帶來的震撼此時達到了頂峰!“毀滅”的主題就這樣深深刻畫在學生心里,并促進他們精神的成長和境界的提升。

  她的每一節(jié)課都努力的追求這樣的成長和提升!洞寰印返摹鞍簿訕窐I(yè)”,《游園不值》的“不值”,《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幸!,《牛郎織女》的“美滿”等等,這些散落在文本中的價值主題,通過主題教學中師生有效的、潤物無聲的言語涵詠,好比一粒粒飽滿的種子,撒播在學生的心田,編織成一張“夏洛的網(wǎng)”。有一天,這些種子將生根、發(fā)芽,長成參天的大樹,最終內(nèi)化為學生生命的價值取向,支撐起親情、友愛、自尊、民族等生命的春天,這不正構(gòu)成了兒童最壯麗的人生主題嗎?

  四、反思----自省常新

  教師是否愿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標志。竇老師提出了自己一路走來的反思,與廣大教師共勉。

  1.激情不老

  這應該成為為師品格的重要追求。馬克思說,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對象世界的一種本質(zhì)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師的激情就是要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對教育的激情,應該從現(xiàn)在的外在表象化為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zhì)。不因年齡的增長,環(huán)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

  2.讀書一生

  好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yè)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古典文學修養(yǎng)和哲學修養(yǎng)的不足,決定了我要以為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

  3.寧靜致遠

  一個好教師不全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造就的。教師很苦很累,比如各類名目繁多的學歷進修,課改通識培訓,市級的、省級的甚至國家級的教學比賽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教師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已被剝奪殆盡----整天忙著讀人家的“書”,自己的“書”卻沒有讀。這種過重的外在負擔將導致“膚淺后遺癥”。因此,與其忙忙碌碌,不如圍繞自己的特色鉆研下去,深化,細化,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心靈財富,在浮躁的現(xiàn)實中尋求一份屬于自己的寧靜心境,并置身其中朝著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4.以寫促思

  寫作不僅是積累經(jīng)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沖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5.慎獨養(yǎng)身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面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毀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獲,竭盡全力,就是勝利?梢哉f,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個性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guī)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蔼毩⒅枷耄杂芍瘛币矐蔀槲覀?yōu)閹煹淖毅。我想對自己說的是,人云亦云的盡量不云,老生常談的盡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著“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7.愛在細節(jié)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jié),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jié)。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yǎng)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納百川

  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yè),博學,鉆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jīng)成為我們“通向現(xiàn)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lǐng)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9.合作同進

  如果說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斗,那么新的時代與環(huán)境,強調(diào)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nèi)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樣的情懷,就有什么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么樣的期許,就有什么樣的行為。因此,強調(diào)個人發(fā)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huán)境和伙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jīng)驗,以減少由于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chuàng)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仡欉^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chuàng)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并取得快速的發(fā)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tài)。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雖然從教23年,但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為自己的生命奠基,為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志的關(guān)懷,專家的引領(lǐng)----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我想,在名師的指引下,我這個語文教師能走得更遠。

  最后,我要引用竇老師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語:對教育奉獻的愛有多深,就能走多遠。把教師當作奉獻愛心的崗位,把教師崗位當作事業(yè)追求,生命不息,奉獻不止,就能走得更遠,登臨更高的境界。

【探索“主題教學”,實現(xiàn)第四步超越】相關(guān)文章:

探索宇宙教學反思04-04

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主題活動總結(jié)03-01

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的思考與探索09-21

超越11-24

超越的作文09-28

《自卑與超越》04-01

探索的作文10-27

探索的作文05-07

實踐與探索01-17

探索新課程教學管理的點滴體會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