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幾點反思

時間:2023-08-09 21:40:4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課程的幾點反思

新課程的幾點反思1

  新一輪課程改革給我們每一位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和不可多得的機遇。新課程提出要使數(shù)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改變了以往老師一味地講,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大量地做練習,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學生的出現(xiàn)。同時讓學生感到學習數(shù)學枯燥無味,產(chǎn)生了厭學的情緒。

新課程的幾點反思

  我一直都在思考:怎樣才能使學生學好數(shù)學?新課標告訴了我,要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了解數(shù)學的價值,增進對數(shù)學的理解和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在課堂上多讓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jīng)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如華師大版初一數(shù)學(上)的第一章P13,T·6,讓學生以給定圖形“○○、△△、=”(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構思獨特且有意義圖形,并寫一兩句詼諧的解說詞。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個人設計,發(fā)揮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組交流,最后由教師匯總全班同學中的優(yōu)秀作品展示評獎。如“戰(zhàn)車”、“風箏”、“夕陽夾山”、“倒影入溪”、“一個人”、“一座山”、“一個太陽”等等許多意義豐富的圖形,其構思之巧妙,想象之豐富,語言之詼諧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學們體會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剛開始學習初中的數(shù)學就接觸到這樣有趣的問題,增強了學生對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又可以發(fā)揮他們的想像力,結合生活的實際,學生對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自然增強了。

  如華師大版初一數(shù)學(上)的第一章P11練習的'第一題,用刀切去正方體的一個角,得到切口的圖形有哪幾種可能。我讓學生回家找一個蘿卜切成一個正方體,然后切去一個角,做完實驗回來后在課堂上展示進行討論。學生們都能按要求做實驗,課堂上每個學生在組內有機會發(fā)表意見,領會到所要求知道的知識。如果只有老師講,這樣抽象的問題學生是很難弄懂的。只有通過學生去實踐,才能形象地說明問題,對學生以后學習立體圖形,發(fā)揮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在有理數(shù)的分類一課中,如果一開始就向學生介紹有理數(shù)的兩種分類,那么學生就會很容易把這兩種分類混淆。我首先向學生提出班上的同學的分類情況,可以按組別來分,也可以按性別同學來分。如果按級別來分,可以分成四組,而每一組中又可以分成男同學與女同學。如果按性別來分,可以分成男同學與女同學,而男女同學又可以再按組別來再細分。這樣就可以不重復不遺漏地把全班同學按兩種不同的分類來分。與這樣的方法類似,老師再引導學生講出有理數(shù)的分類。

  以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來引入課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分類的思想,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后,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出發(fā),了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新課程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適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應該盡快成長起來,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難,要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jīng)驗,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讓實踐之樹常青。

新課程的幾點反思2

  人類社會邁入21世紀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fā)展時代。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使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競爭不再只表現(xiàn)為軍事方面的競爭,而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跟到底是科技競爭,人才的競爭。人才需要培養(yǎng),我國的第八次課程改革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始實施的。所以,新的課程理念無一不閃現(xiàn)著時代的脈搏,時代的要求。無一不預示和充滿著民族的希望和光輝。

  作為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國家發(fā)展的使命與責任,學習并實施新課程理念是時代賦于教育工作者光榮而又艱巨的使命。作為教育工作者,準確把握新的教學理念,并在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和檢驗,才不至于成為空頭理論者和理想者,只有以科學的理念武裝自己,才能在實際教學中不至于盲動,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才不會把新課程改革當作自己任意打扮的裝飾品,也不會把實施新課程當作一場運動來看待;只有把學習新理念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才會與教師的自我專業(yè)成長相益彰,才能無愧于新時代的育人者。沃德說過:“平庸的老師傳遞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北救私Y合學習新課程有關理念和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點體會和認識,愿與同仁共勉。

  一.關于“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思考

  這種理念下,又繁衍出“為了一切學生”和“為了學生一切”的觀點,我這里單談談對“為了學生一切”的認識,其實,“為了學生一切”中的“一切”與“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中的“一切”是有區(qū)別的,前者主要是針對學生來說的,后者是針對老師如何教育來說的,但在領會和實施過程中,尤其對“為了學生一切”這個觀點要有所鑒別,不然,用來指導我們的教學會出現(xiàn)偏差。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知道,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新課程下,老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者,而是知識的引領者、參與者和構建者。老師尊重學生,首先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存在,把學生看成獨立人格主體,獨立的人,但不能把學生看成具有成人思想的人,而是一個成長中的獨立的人。這個成長中的獨立個體,有很大的可塑性和發(fā)展空間,這個發(fā)展空間需要的是老師的情感關懷,知識的引領,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育。我們不能改變學生的過去,但我們可以引導出學生的未來。學生由于受家庭、社會及個人先天等因素的影響,個性間表現(xiàn)出很大差異性,我們就是要在尊重學生這些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去轉變他們消極的個性特征為積極向上的個性特征,轉變他們不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為積極人生情感態(tài)度。但不能片面理解所謂為了學生的“一切”,不能為學生之所欲而盡其所欲,“為了學生的一切”是為了什么樣學生呢?是為了思想健康、積極向上、求知欲很強的學生呢,還是為了不積極上進、思想意識惡劣,甚至于結伙做案、打家結社的學生呢?這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好象誰也明白,但仍需要引起我們的深度思考。我們關注每一個學生雖不只限于課堂上,但課堂教育確實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一條教學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是教育的前提,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是歸宿。“為了學生的一切”中的“一切”應是學生正確的或把學生引向正確的人生認識,健康的心理機能,健全的人格走向。只有基于這樣的認知,才能關注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道德表現(xiàn)和道德發(fā)展,并加以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獲得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人生體驗。這樣,學生知識增長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健全發(fā)展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和積累,學生也就越來越具有是非心,愛心,越來越具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yǎng),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

  二.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之間關系的認識

  新課程下特別注重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與統(tǒng)一。我們知道,人類對知識的認知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再到理性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學生知識的獲得不只僅限于在學校,但學校教育在人的成長進程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階段。知識不一定等同于能力,但能力一定來源于知識的獲得。新課程下,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決不是脫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決不是一兩天的結果,它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種

  方法。往往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讓學生去體會、體驗,領悟,通過較長時間的熏陶、潛在的積累而獲得。學生需要參與一定的任務和活動感知,在感知的基礎上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有所感悟,最后再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樣有既利于學生感到獲得知識的快樂,同時,也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貫穿于學生成長的每一個學習和生活體驗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過程就是學生身臨知識海洋中,去積極的質疑、探究、釋難,再到創(chuàng)新的人生體驗過程。這一過程,學生是以主動的而非被動的,積極的而非消極的參與學習、獲得知識并加以整合,就如牛反芻吃進的草一樣,使知識營養(yǎng)供給身心,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觀。為以后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和學會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那種只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而不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不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歷史上不乏有才能的人,但有的人卻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是災難而不是幸福和光明,這無須舉例。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發(fā)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變,也無所謂質變。新課程下,過程與方法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量變過程,這一量變過程就是學生以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來對待自己的成長過程。反過來說,知識的學習和內化過程伴隨著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從而使學生個性健康成長,健康成長才是質的飛躍。這一質的飛躍使學生更能理解家庭,理解別人,乃至民族、國家,從而樹立崇高理想,擔負起為人類進步,國家富強而奉獻的偉大人生使命。蘇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中說:“教育的藝術就是在于讓受教育者把他周圍的東西加以‘人化’……從這些物品中感悟人性的東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對人的愛。”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可見,學生獲知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這種積極的情感投入會使學生主動尋求適合自己獲知的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甚至不再滿足課堂和書本上的東西,進而更主動的涉獵其他有關知識,這就完全吻合新課程下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了。那就是,以積極主動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過程。

  三.課堂教學與課程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

  以前我們一直認為,課堂教學就是執(zhí)行課程規(guī)定的內容。課程是教育的實體,教學只不過是過程手段,因為課程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早已規(guī)定,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有效的傳遞課程的過程,老師是課程的闡述者,傳遞者,學生只是課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新課程下,教學與課程關系就顯得非常重要,課程不再是死的僵化的東西,而是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隨著特定教育情境,師生對課程內容有各自的理解和解讀,師生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主體,課程處在動態(tài)生長中,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課程的創(chuàng)生和開發(fā)的過程;是課程的不斷生成與轉化,課程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是師生交流、體驗,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也就是老師用課程教,而不教課程,這是一個新的大的變化。用課程教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過程,更是師生、學生之間精神交流、表現(xiàn)個性,呈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偨Y起來說,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課程的生成、體驗、開發(fā)、質疑、再到提升、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生命體驗過程。這是新課程下必須清楚知道并認真實施的,不然,新課程實施就落實不到位或還未走出傳統(tǒng)教學的樊籠。

【新課程的幾點反思】相關文章:

核桃的幾點好處02-18

播音發(fā)聲的幾點看法03-04

全民閱讀的幾點思考02-17

孩子不吃飯的幾點原因02-19

孩子睡覺磨牙的幾點原因04-25

中國父母的幾點錯誤02-26

施艾時注意這幾點04-27

孕婦早上幾點晨練才最好02-18

對小學生減負的幾點思考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