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禪定在佛教道德修養(yǎng)中的意義論文

時間:2023-05-01 06:19:13 社會文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簡論禪定在佛教道德修養(yǎng)中的意義論文

簡論禪定在佛教道德修養(yǎng)中的意義論文

佛教的修持論集中在“道諦”,主要是戒定慧三學,戒重修身,定重凈心,慧重斷惑,三者分別闡發(fā)了道德行為、道德意志、道德認識等方面的修養(yǎng)方法。

定,又稱禪定。禪又作禪那,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意為寂靜省慮,指使心意、精神專注于某一對象,達到物我兩忘,極度寂靜的狀況,專心一意地觀想佛相佛理。定,梵文音譯為三摩地、三昧,意為令心意專注于某一對象而不散亂,從而達到寂然虛靜的狀態(tài),不為任何外境遷移、散亂。禪定也稱為止,即止息一切想念與思慮,使精神專注于一境。

禪定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是佛教重要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中國佛教極為重視禪,唐代時甚至形成了以禪名宗的教派。對于定的內涵與功效,佛教有多種解釋:一為等引,等即遠離心的浮沈,保持平衡,不為物遷,達到身心和諧安逸的狀況;引為由自力引起(發(fā)生功德),修習此定,可以遠離無量諸煩惱,引發(fā)勝圓妙功德。二為等持,即平等攝持。修習此定,可以使心意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保持心的虛寂。三為等至,修習此定,則正受現(xiàn)前,當下明心,大放光明,快捷殊勝,能夠處于染境而不染,不會再發(fā)生退轉,即已經達到身心意平等。四為靜慮,即澄神審慮,專思寂想,鎮(zhèn)靜念慮,達到心意空寂的狀況。五為心一境性,指攝心于一境,不為物遷,自覺策勵正勤,修習不怠,即將心集中、專注于某一對象,它是定的自性。六為止、正受,指止息諸根惡所有不善法,能夠除滅一切散亂煩惱,即遠離邪念妄想,止心于寂靜之境。七為現(xiàn)法樂住,指修習禪定,離一切妄想,身心俱寂,當下獲受法喜之樂而安住不動,即在現(xiàn)世中經由凈定、無漏定等享受定的法樂。概而言之,定就是排除一切外物、妄想的干擾,通過專注于一境,保持和恢復心性絕對寂靜的本來狀況,以便一心一意觀想佛法,覺悟真如。從倫理學上說,就是保持本性的純潔,鍛煉堅定的道德意志,不為物欲、惑見所動。

依定的形成途徑,可分為生得定與修得定。生得定指生于色界與無色界的眾生,因為前世修善的業(yè)力,自然獲得的靜定。修得定指生于欲界的眾生,通過后天努力修行所獲得的靜定。前者屬先天之定,佛教談論最多的是后天修得之定,作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方法,也是指后天之定。

依照定的內容以及修行的階段,佛教又把定分為有心定與無心定兩大類。有心定包括四靜慮與四無色定。四靜慮指靜慮的四個階段或層次,分別滅除語言、憂、苦、喜、樂等一切因物境而生的思慮。四無色定即指四種滅除了各種有對之色想、入無邊之空想的空無邊處定,舍外空緣、唯緣內心識、入于無邊識行的識無邊處定,滅除識想、作無所有之行相的無所有處定和離舍無所有之行相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無色定描述了心意寂靜的四種不同層次和境界,以非想非非想處定為最高,但此定雖非想,非非想,畢竟還有所想(盡管極細微),尚未達到絕對空寂,故稱為無色而有心。

而無心定是分為無想定和滅盡定,屬于滅除心、心所之定,不僅滅除了物境,而且心本身也達到了空寂。但是,佛教又指出,無想定是凡夫及外道誤認為無想(沒有思想)狀態(tài)就是涅槃而修習的禪定,它對物我的本質均不理會,缺乏真實的把握,至多能夠做到心如死灰,形如枯木,不能了悟真實自性。滅盡定則是將定的境界規(guī)定的無余涅槃,空寂一切內外之境,既非非想,也非無想的絕對寂靜之定。

定是心意的空寂狀態(tài),也是道德精神的境界,佛教稱之為“心住”,共有九種心。阂粸閮茸。串斔季w散亂、物欲紛雜時,使思慮高度專注于一境,遠離內息散亂。二為等住,即約束心意的野馬奔騰,使心意安息。三為安住,即遠離一切思慮散亂與物欲煩擾,把思慮由專注于外境轉向專注于內境,于自心中安住。四為近住,即當心安置于內境后,以數(shù)數(shù)使心親近念住。它相當于數(shù)息禪。五為調順住,即調伏安住內境的心意,不使之流散。六為寂靜住,即能夠認識到惡尋思和隨煩惱的危害,從而自覺將心攝制。七為降伏住,即在寂靜住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制伏、滅除由失念而引起的惡尋思與隨煩惱。八為功用住,即由于努力修持的功力而使得已經獲得的定力綿綿相續(xù)不間斷。九為任運住,即因為無量修習的因緣,成就不借功力而使得定心自然轉續(xù)不斷。這九種心住實際上描述了從克制自心欲望,不為外物所誘直到精神絕對自由的九種不同的道德精神境

[1] [2] [3] [4] [5] [6] 

【簡論禪定在佛教道德修養(yǎng)中的意義論文】相關文章:

佛教的特質與現(xiàn)代意義04-28

簡論文化建設對完成黨的歷史任務的意義04-27

中國的茶禪文化與中國佛教的茶道04-30

生活中的佛教用語04-27

戒律在云南佛教中的實施04-29

簡論陳省身猜想及其意義04-27

試論佛教戒律研究的宗教學意義--以漢傳佛教為例04-27

簡論明代藏傳佛教在五臺山的發(fā)展04-26

內在主義語用觀簡論的論文04-27

傳統(tǒng)佛教文化中的女性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