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的視界:方法、旨趣與范式(下)

時間:2023-05-01 03:09:50 法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法律史的視界:方法、旨趣與范式(下)

  八

  1967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Derk Bodde和Clarence Morris合著的Law in Imperial China一書。[93]在討論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英語文獻(更不用說西文文獻)中,這本書雖然既非開山之作,也不是集大成者,但它在好幾個方面都值得我們注意。首先,該書雖然遲至1967年方才問世,其撰寫過程卻可以追溯到1959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開辦的東方法律制度研討班,和隨后在該校法學院由兩位漢學家和一位法學家共同開設的中國法律思想課程。[94]這個時機恰好反映了美國學界對中國問題發(fā)生興趣而產生學術興趣轉移的過程。[95]其次,作者由清代《刑案匯覽》的數(shù)千真實案例中選譯了190個案例,并結合這些案例對中國法律傳統(tǒng)作歷史的、社會的和法律的分析,這種做法并非漢學的傳統(tǒng),但也不是來自于社會學,而主要基于美國法學院流行的案例教學法,表現(xiàn)出某種美國特點。最后,該書由漢學家和法學家共同撰寫這一點也富有深意,它表明了兩種重要傳統(tǒng)的融合,而這兩種傳統(tǒng)當中的一種,即漢學,曾經是西方中國法律史研究的主要淵源。

法律史的視界:方法、旨趣與范式(下)

  關于漢學傳統(tǒng)中的中國法律史研究,至少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西方漢學以對中國歷史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以及哲學宗教等方面的研究為本,法律、尤其是法律制度在這一傳統(tǒng)中基本上不受重視。另一方面,法律研究既然附麗于漢學,其方法與旨趣也就不出漢學范圍之外。因此,與漢學傳統(tǒng)相連的法律研究,主要以古代文獻為對象或者圍繞古代文獻展開。第二,漢學傳統(tǒng)源于歐洲。巴黎、倫敦、柏林、萊頓等地曾經是漢學的中心,領導著東方學、中國學的潮流。美國的加入不但較晚,而且?guī)肓诵碌膫鹘y(tǒng)。這種新傳統(tǒng)更重實際,并且?guī)в猩鐣茖W色彩。[96]這似乎預示了后來漢學的分化和中國問題研究的興起,預示了美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事實上,西方中國法律史研究的發(fā)展同這一轉變有很大的關系。

  Bodde和Morris合寫的著作羅列和參考了到那時以前西語文獻中與中國法律史有關的絕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主要著作。這個不算太長的書目包含了若干不同的傳統(tǒng)。首先是漢學,其中有對古典文獻以及刑法志和法典的翻譯注釋,也有對古代法律思想、觀念、制度等的研究。漢學之后,史學次之,法學又次之?梢宰⒁獾氖,社會學的研究在其中有一種特殊地位,這方面的發(fā)展又轉而促進了中國法研究中法學傳統(tǒng)的發(fā)展。

  哈佛大學法學院東亞法律研究中心的創(chuàng)立人、美國中國法研究的開拓者JeromeCohen在回憶他60年代初期決定投身中國法研究時,提到兩本對他產生積極影響的書。一本是上文已經提到過的瞿同祖的英文著作《清代地方政府》,另一本是一位曾經在中國生活過幾年的英國人類學家Sybille van der Sprenkel主要根據(jù)二手材料寫的Legal Institutions in Manchu China.[97]這兩本書都是在1962年出版。雖然處理的問題并不相同,但它們都關注社會生活中的法律,關注法律的過程與實效,以及社會組織在其中的作用。它們激發(fā)了年輕法學家探求中國社會變遷過程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法律與社會關系的熱情。[98]1960年代,中國大陸并未開放,外國人無法直接進入中國觀察和研究中國的法律與社會。因此,當時的中國研究很多利用對在香港和美國的中國大陸移民的訪談,也有許多轉變成對歷史的考察。Cohen雖非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但他的研究包含了這兩個方面。不僅如此,在他學生和后繼者中間,同時兼有歷史家的興趣,因而在美國中國法律史領域中頗為活躍和有所貢獻的,也不在少數(shù)。[99]

  社會學的影響還表現(xiàn)在一個更重要的方面。1951年,Max Weber英文版的中國專論The Religion of China在美國出版。[100]在這本寫于1915年的書中,韋伯討論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國家、社會、法律、經濟和宗教等諸多方面的諸多問題。盡管韋伯在他的中國研究中表現(xiàn)出深刻的洞見,其本意卻不在中國研究本身。毋寧說,他是把中國當作一個反例,通過對“中國為什么沒有發(fā)展出資本主義”這一假設問題的回答,確證他

[1] [2] 

【法律史的視界:方法、旨趣與范式(下)】相關文章:

整體-局部范式下的負啟動效應04-29

后現(xiàn)代消費主義范式下的休閑研究04-27

生存論視域下的技術哲學范式問題04-29

禪宗的哲學旨趣04-30

踐言沖突方法與哲學范式的重新奠基04-28

科學史的解釋方法04-30

內隱學習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語法范式05-02

莊子視界中的老子04-29

宗教與現(xiàn)代西方法律04-30

基于反應時范式的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