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民主決策:作出最佳的選擇》教案設計

時間:2023-05-06 18:01:05 政治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一政治《民主決策:作出最佳的選擇》教案設計范文

  一、教材分析

高一政治《民主決策:作出最佳的選擇》教案設計范文

  本框在第二課中與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共同構成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我們還要明確,本框遇上一框之間存在什么聯(lián)系,民主選舉是民主決策的保證,它也是公民間接參與民主決策的一種方式,民主決策是公民通過民主選舉參與政治生活的延續(xù)和深入。本框題主要討論的是公民直接的參與民主決策。

  二、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識記民主決策的重要性,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2、理解民主決策的方式和意義

  3、運用實例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提高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參與民主決策的意識和責任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民主決策的重要性,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四、學情分析

 。1)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習慣了遵循政府的各項決策,但是對于政府的決策的形成過程確實知之甚少,也不太清楚作為公民是否能夠通過一定的途徑來影響決策的制定,應該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合法權利。

 。2)學生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已經(jīng)了解到公民可以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出自己的代表,通過他們來行使管理國家的各項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權利,但是學生對于 這些代 表是否能夠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作出決策沒有把握,因為通過民主選舉的形式參與決策畢竟是間接地參與決策的方式,公民能不能直接參與決策過程和如何參與決策過程這些問題卻是不太了解。

 。3)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在講述各種方式的時候也應在學生認同的基礎上一一呈現(xiàn),而不應簡單、盲目地闡述和比較。

  五、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六、課前準備

  1、民主決策材料搜集與整理

  2、導學案的印制

  七、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建議

  建議多引入民主決策的具體材料、數(shù)據(jù)、實例等輔助學習、理解。

  八、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政府的決策往往涉及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千家萬戶的生活起居,決策是否科學合理至關重要。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進入決策機關,參與、審議、監(jiān)督、制定決策,是各項決策能夠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證。但是 ,隨著我國民主形式的日益豐富,還有更多 的機會、渠道直接參與決策,對決策的形成發(fā)揮積極作用,本節(jié)將進一步學習這方面的內(nèi)容。

 。ǘ┻M行新課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19頁漫畫,并思考討論所提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

  第二種觀點充分發(fā)揚了民主,傾聽群眾意見,公民能夠參與決策過程,這樣形成的決策集中民智、反映民意,體現(xiàn)人民根本利益,是科學合理的。第一種觀點恰好相反,是不可取的。

  作為決策者應該讓公民充分參與決策過程,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體現(xiàn)人民根本利益。目前,隨著經(jīng)濟科技的發(fā)展,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渠道很多,如電話、信函、網(wǎng)絡、新聞媒體等,都可以用來參與決策。下面我們就學習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問題。

  一、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

  1、間接參與決策

  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進入決策機關,參與、審議、監(jiān)督、制定決策,是公民間接參與決策的方式。它要求選出的決策者必須代表民意、反映民情、體現(xiàn)人民利益。

  2、直接參與決策

  公民直接參與決策過程,對決策的形成發(fā)揮積極作用,是公民直接參與決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就是公民向決策機關反映意見、提出建議。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20頁,并思考討論這種方式依據(jù)、參與形式、目的是什么?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

  為什么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因為信息是決策的基礎,民意是正確決策最重要的信息資源。拓寬民意反映渠道,是決策機關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因此,決策機關通過多種方式了解民意的過程,也是公民積極參與決策形成的過程 ,有助于決策反映民意。

  方式:電話、信函、傳真、電子郵件,新聞媒體等

 。2)通過專家咨詢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20頁,并思考討論這種方式依據(jù)、參與形式、目的是什么?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

  專家學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專業(yè)知識、相關信息等,對專業(yè)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進行分析論證,決策機關通過舉行論證會、座談會等方式,聽取專家意見,集中學者智慧,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3)通過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教師活動:請 同學們看教材第20頁,并思考討論這種方式依據(jù)、參與形式、目的是什么?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

  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就是,決策機關將涉及公眾利益的各項決策進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決策的有關內(nèi)容后,發(fā)表意見,提出建議。

  原因:公民享有對涉及公眾利益決策的知情權,對同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實行公示,有利于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是公民參與決策的前提和基礎。

 。4)通過社會聽證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20-21頁,并說明這種方式的依據(jù)、參與形式、目的是什么?思考討論2002年鐵路價格聽證會材料所提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

  這是對同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進行聽證。在聽證會上,公民可以充分發(fā)表意見,提出建議,可以幫助決策機關發(fā)現(xiàn)決策方案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加以修正、完善。聽證于民的目的,就是為了決策利民。

  2002年我國首次國家級價格聽證會參與者,主要來自國家計委、鐵道部、消費者、專家學者、 人大代表等幾個方面。各方在春運、署運及主要節(jié)假日列車票價是否上調(diào),如何上調(diào)問題上存在差異。票價適當上調(diào),對于緩解客運壓力,引到居民消費等有積極作用,也符合價值規(guī)律,但不可一刀切,對老少邊窮地區(qū)和打工農(nóng)民的利益應有所考慮。同時,票價提高,更應該提高客運服務質(zhì)量。作為決策者,應該全面考慮各方面的意見和利益要求,作出科學合理的票價調(diào)整決策。

  二、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22頁,結合上面學習的內(nèi)容,說明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有什么重要意義?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找出問題。

  教師活動:總結講評。

  1、對決策者:有助于決策者充分發(fā)揚民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有助于決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決策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增強決策的科學性,避免片面性。

  2、對公民:有利于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提高落實決策的自覺性,推動決策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鍛煉參與決策的能力,增強關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責任感。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22頁課堂探究,討論如果你來組織這一聽證會,應該邀請哪些人參加?如何設置會議程序?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思考討論。

  教師點評:(略)

 。ㄈ┱n堂總結、點評

  本節(jié)內(nèi)容講述了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和重要意義,通過學習,要自覺樹立決策參與意識,不斷提高參與決策的能力

  (四)實例探究

 。劾1]決策機關進行科學決策的主要前提是 ( )

  A. 召開信息發(fā)布會 B. 調(diào)查研究,拓寬民意反映渠道

  C. 賦予公民廣泛的政治權利 D. 決策者的決策能力

  答案:B

 。劾2] 下列對政府決策的理解正確地是( )

  A.是政府的事情,與一般群眾無關 B.要從國家利益而不是群眾利益考慮

  C.要考慮各方面利益,反映人民意愿 D.由專家學者論證決策即可

  答案:C

  [例3]實施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的依據(jù)是,公民有對涉及公眾利益決策的 ( )

  A.知情權 B.決策權 C.監(jiān)督權 D.表決權

  答案:A

  [例4] 下列對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理解正確地是:(1)有利于把人民利益作為決策的出發(fā)點 (2)有利于充分發(fā)揚民主,反映民意 (3)有利于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和貫徹執(zhí)行 (4)有助于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 )

  A. (1)(2)(3) B.(2)(3)(4) C.(1)(2)(4) D.(1)(2)(3)(4)

  答案 D

  九、板書設計

  方式 含義 主要方式 依據(jù) 主要目的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專家咨詢制度

  社會公示制度

  社會聽證制度

  十、教學反思

  本節(jié)學習的有關知識,與學生實際參與問題聯(lián)系比較密切,教學中注意雙相互動,讓學生在積極思考中,自主探索、領會有關民主參與的方式和意義,提高參與能力,切忌機械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