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

時間:2021-05-05 19:31:03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讀《論語》心得

讀《論語》心得1

  又一個暑假到了,學位領導為了提高全體教師的思想水平,擴大知識面,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yè),讀《論語》,寫寫自己的心得。買到書后,起初還讀不進去,但讀著讀著,有些語句讓我受益非淺。

讀《論語》心得

  《論語》它是儒家經典、道德典范、國學瑰寶!墩撜Z》,流傳2500多年,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祖先,也教育著新時代的我們。它是圣人之言,雖說一度被人拋棄,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么的偉大,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學習、工作、孝道、對朋友、對同事、如何為政、道德修養(yǎng)等等。其中流傳下來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還站在國人的心中。

  讀《論語》后,悟出有關教育、學習、孝道、擇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

  孔子作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著“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恒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說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guī)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爸恰本褪侵R、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yǎng)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鄙頌榻陶,更需要經常讀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yǎng),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靶拧本褪亲鋈艘\信。如果這五點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學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鬃釉谥螌W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重視啟發(fā)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孔子的這些見解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變色,它時時鞭策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聰明的,不聰明的;聽話的,不聽話的,都是那么的有用;匚镀饋,還是那么的有味道。

  二、學習上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論語》在學習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四則。前一則是說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第二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第三則告訴我們只知道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惘;只知道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神思疲殆;第四則告訴我們什么事知道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聰明的態(tài)度呀!”這四句話雖然出自于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叭诵,必有我?guī)熝。”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學習中,更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千年的實踐證明,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的人,通常沒有什么好的結果,而往往是那些勤奮好學、不恥下問、謙虛誠懇的人,才換得了一鳴驚人、學富五車的實績,造就了許多偉人。 除此之外,學習中還要思考,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才能把你所學的知識放到最大,坐在那兒只是空想,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而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自己的勤奮換來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太對了,尤其是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在上課傳授知識過程中,對于孩子提出的問題,知道的必定會傾囊相助,然而對于一些自己也是是而非,摸棱兩可的時候,就不能不懂裝懂,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解答,這不是我們每個教師所樂見的。

  三、孝道上: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事父母,幾誎,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等。這幾句都是為人子女應如何孝敬父母的。為人子婦,必須盡孝,必須學習父輩的優(yōu)點,遵從父輩的正確指導。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確,故子女應該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為真正的孝;侍奉父母,這是應該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對父母絕對服從,百依百順,這就成了愚孝。孔子說“事父母”,要“幾誎”可見孔子并不主張愚孝,父母有過失,子女要提出意見。但侍奉父母應該注意后輩的身份,即便有錯,也切忌直言規(guī)勸。也就是說,要講究技巧,如果自己直方規(guī)勸的話沒被采納,也不能生氣表現(xiàn)在臉上,這樣他們也會在你的行動上感受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掉;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是不會冒犯長輩和上司的。確實,應該孝悌第一,才學第二,為什么說德才兼?zhèn)淠,因為德在才先嘛;“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一則讓我很感動,也深刻地教育了我。是的,不管是以前還是現(xiàn)在,不管是落后還是發(fā)達,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外,都還是相通的!無論游子去到哪里,都要讓父母知道,不讓其惦記掛心,讓父母平安,有質量地生活,便是孝了!父母含辛茹苦,以無私的愛心把子女教養(yǎng)成人,子女理應孝敬父母,對父母的愛給予回報。孝道作為一種美德是永遠有會過時的!除此之外,孝有感情上孝,行為上的孝。作為人子,在感情上,隨著父母的逐漸衰老,對于老人的年齡應時時記在心上,在生活和街,更應對父母悉心照料。“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的年齡多了一歲,壽又添了一歲而高興;但同時又害怕,因為父母年歲越高,距離人生的終點越近,為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越短,所有就有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了。也許只有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才會深深地體會得到。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了,我們又應該怎樣做呢?在平時多做些為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理解父母。在父母工作忙時,為他們沏杯茶,或是道上一句溫馨的祝福,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但父母聽來,心里卻是暖暖的。這點我們中國人相對于外國人做的就不夠,那種“我愛你,爸爸,媽媽!”最簡單的話是很難說出口的,這點我們應該向外國人學習。這樣才能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四、擇友上:

  人活在世上,除了親屬之外,還有就是朋友。如果你沒有朋友,這說明你的內心是黑暗的,是孤獨的,你將不會被這個社會所容納,你將受到別人的鄙視。俗話說得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面墻!边@句話是有它的道理的,是老祖宗經歷之后給后人留下的。那如何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笨鬃忧宄亟o我們歸納出了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益,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種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誠信的人。三是博學多聞的人。損友也有三種:諂媚逢迎的'人,態(tài)度偽善的人,夸夸其談的人。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要做到時時事事與人與已都滿意是很難的,這就需要我們結交好的朋友,從中收益,不斷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無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與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我覺得這句話有點牽強,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誰跟你交朋友呢?!每個人都有長處,哪怕一點點,取長補短是正確的。當然,交友勿爛——要有底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擔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確實,一是要盡可能了解和理解、寬容別人,因為每個人的出生、成長環(huán)境都不同,所以行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總想著別人的問題和錯誤,多想自己做好沒有,做到最好沒有,自己做好了,別人自然會看到、知道和感覺到,別人也自然會努力做好了。

  總之,《論語》從多角度反映了孔子思想特征,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系統(tǒng)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的思想精神。我們作為一名教育者,不斷地深入研究學習這位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偉大思想,并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以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新一代的接班人,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讀《論語》心得2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本學期我校規(guī)定的必讀書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來解讀《論語》的,分別是“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 “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典的普適智慧。同時為她的這種崇高的境界而感動。

  同時讓我們領略到有這樣一種智慧,那就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對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們遭遇不得意之時,我們應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呢?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對于我們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能有什么啟示呢? 書中令我印象較深的是《于丹〈論語〉心得之二——心靈之道》。“每個人一生中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墩撜Z》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弊釉唬骸翱膳c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做一個別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有個敞亮的心懷。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飽滿、充盈,讓自己有一種大歡欣,讓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自己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yǎng)分疏導給他人。于丹教授同時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tài)度。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人在社會上,要使自己做過的事都經得起推敲,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人們對你的看法,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對自己嚴格一點,對別人寬容一點!

  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同時讓我們領略到有這樣一種智慧,那就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對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 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逼鋵嵪胂胍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孩子有個別差異,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學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對這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發(fā)展孩子的個性特長,對發(fā)展慢的孩子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子講求的是“恕”,是心靈上的一種平和。這一講給我心靈上極大的震撼,它像一劑良藥,清涼,讓我有一種直澈心肺的感覺,它告訴我應該如何去生活,如何對待自己。我知道了生活的方向之后才能給孩子們指引方向

  ,才能幫助他們成人、成材。

  作為一名小學的教師,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并用自己良好的素質去影響學生與家長。我們教師的整體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工作、學習、生活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雖然家長對其子女的影響也十分重要,但我們教師應該利用學校這個有力的教育陣地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來改變學生的基本素質與學習方式。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不要去抱怨,而要有責任,首先提高自身的個人素質,做師德的表率,以師風、師魂,堅決抵制一切有悖師德的行為。用自己良好的師德,去感染和帶動周圍的教師,甚至學生與家長,做到一個教師就是一面旗幟。

  “道不遠人,溫暖人心”這是于丹教授對《論語》這部偉大著作的評價,在這里我引用于丹教授的名言來表述我內心對《論語》所樹立精神的仰慕,同時對于丹教授可以以如此生動卻又不乏深刻哲理性的方式來對象我這樣的人進行思想上的洗禮表示尊重和感謝。以上這些是我讀了這本書,我的心靈產生了一些觸動,觸動著我不得不尋找自我的坐標,觸動著我尋求快樂的生活,觸動著我做淡定從容、心平氣和的教師。

讀《論語》心得3

  宋初宰相趙普,大家都說他只讀過半部《論語》而已,但卻輔助趙匡胤,打下大宋的半壁江山。他曾對宋太宗趙光義說過:“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他只讀過半部《論語》,卻治理著整個天下,這難道不是說《論語》對于我們是很有用的嗎?

  在國學課上,國學老師第一節(jié)課上就讓我們讀《論語》,使我對《論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所以我來談談我讀《論語》的體會。

  《論語》教我們怎么樣去學習!皽毓识,可以為師矣”,溫習學過的知識而可以有新的體會,則可以成為老師了。對于一本書,看過一遍后再看一遍,則對它的認識不僅僅在表皮之上;對于一題,做一遍再做一遍,則可以獲得一種新的思維去做這道題。在生活中,在學習中,在任何方面,這句話都是很有用的!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值得學習的人就要向他學習,見到不是值得學習的人則就得想想自己有什么地方像他一樣需要改進。在《論語》中,我們總可以學習到很多學習方法,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

  《論語》不僅是教我們怎樣去學習,還教我們怎么去做人。

  論語中的一段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覺得這句話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句告訴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反省著自己,在事情上我們有沒有做到位,對朋友講不講誠信,學過的知識有沒有復習?若做到了,則就可以在人群中出類拔萃,在精英中鶴立雞群,自己也會受益匪淺,受到別人的尊敬。

  我曾經體會到了何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在六年級之時,奧數(shù)老師講課時,講了一個比較難的題目,比較難理解。講完后,我是一頭霧水,云里霧里的,沒弄明白。老師問我們有沒有聽懂,我本來是想說我沒聽懂,但是看別人都好像懂了,就自己沒懂,怕被嘲笑,便沒有說。

  誰知道,隨堂小測時就考了這一道題,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下課后,老師叫我和幾個同學留下來,對我們講:“你們那道題其實都不會吧,為什么上課不舉手來問我呢?”

  我們都不知道說什么。

  “你們是不是看別人都沒舉手你們也不敢舉手啊,”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不要看別人怎么樣你就怎么樣,要有自己的頭腦,知道了嗎?我希望下次你們就不要不懂裝懂了,不會就問,沒什么大不了的。”

  真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你是不是“知”也。

  “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弊屛覀冏x《論語》,學《論語》,懂《論語》,體會《論語》的益處吧!

讀《論語》心得4

  逐字逐句讀《論語》似一汪清泉滋潤著我的思緒。它向我們傳達了許多樸素而又深刻的哲理,文學的魅力由此呈現(xiàn)。讀著它,就仿佛是一位哲人在對著你孜孜不倦地教誨,又仿佛是一面鏡子在映射自己的不足,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悟出了許多道理,改正了許多不足,受益頗為深遠。

  首先,它教會我“怎么獲得心靈的快樂”,就是說如何去尋找內心的安寧。第一,做人要“恕”,就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第二,做人要“寬”,就是不想過去的事,要容人;第三,要“仁”要“智”,就是要愛別人,了解別人,要明白最重要的人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兒不能拖延。

  第二,書中談到“心靈之道”,即如何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不順,但我們要以這樣兩個態(tài)度來對待。一、正面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接受下來。二、盡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做的事來彌補這個遺憾,要充滿自信地面對一切。如何做真正勇敢的人呢?一、要有高遠的志向,干一行愛一行,力爭做到最好。二、要心態(tài)平和而且安定,面對強敵仍然能夠保持從容、篤定的氣勢。

  第三,所謂“處世之道”,對不太欣賞自己的人應該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坦然面對,與人相處要有分寸,否則,“過猶不及”,退一步往往是海闊天空,做任何事要少說多做,留有余地,有疑問多請教,多思、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她還讓我懂了如何為君子,簡單來說,要高尚、善良、好相處,要保持內心的從容淡定、胸懷天下、奮發(fā)有為。它還告訴我們如何交友,并且對朋友應具有的資質有比較明確的描述,對我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書中提到的“益者三友”為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知識面寬的朋友。“損者三友”為溜須拍馬、獻媚逢迎的朋友,兩面派的、巧言令色的朋友以及言過其實、夸夸其談的朋友。很明顯,我們應當選擇益友來相處。但怎樣去鑒別呢?全憑意愿和自己的能力去體會,交到好的朋友還要做有心人,要學習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

  最后,是“理想之道”,從中我懂得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一個人的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了他一生的發(fā)展和方向。但是理想很高遠,卻缺乏通向志愿的道路,那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以修身為起點,逐漸建立自己通向理想的道路。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總之,《論語》是我們民族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從中不斷地汲取營養(yǎng),提高自己的素質修養(yǎng),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讀《論語》心得5

  易中天給于丹論語心得做的序開篇就談到了于丹所說的孔子的顏色,并說孔子應該是灰色的,因為理論是灰色的,具有普適性。按照他的說法,灰色對應于其他“色彩”,可以看作是“不是色彩”,又因為它的這種特性而“高貴和純粹”。

  說孔子是灰色的我贊同,說孔子具有普適性我也贊同,但他后面對于色彩和這種色彩的種性我卻頗有異議。

  首先就色彩學的角度上來講,通常被稱作“無色彩”的除灰色外還有黑色和白色,而“無色彩”色彩只能用其明暗來為其定位;疑呛诎字g的過渡,連接了兩個極致,是由黑白融合而成的。如果吹毛求疵的話,能把這樣的一種過渡色稱為純粹么?還是僅僅為了抬高這種色彩的價值和重要性所進行的有意識定義?如果按照世俗的說法,唯有純粹的才是高貴的;适已y(tǒng)講究純粹,寵物的族系也講究純粹。人類血統(tǒng)的過于純粹會造就近親婚姻的惡果眾所周知,純種的寵物往往也有先天缺陷,成活困難。也就是說,高貴和純粹的代價是放棄普適性。那么,一種理論的純粹呢?按照這種思維方式,“普適性”與“高貴和純粹”的定義就自相矛盾起來。

  再者,經光學證明紅黃藍三色光相混就可以得到白色光,而印刷上也是靠著青藍(Cyan)、洋紅(Magentared)、黃(Yellow)三色相混得出黑色。也就是說,哪怕這兩種最純粹的“無色彩”也不是能夠獨立于其他色彩而存在的。它們只是各種顏色過渡極致的表現(xiàn),而灰色只不過是這種種變化中的一種。

  那么孔子呢?把孔子定義為灰色是否合適?我倒是覺得,這樣定義其實未嘗不可。只不過所謂高貴于純粹的定義就大可不必了。我們都知道“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說法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鬃又徊贿^是提煉了生活,《論語》本身不就是一部關于一位哲人日常生活中點滴言語濃縮提純后的集合么?鬃右约氨姸鄠ト说膫ゴ笾幵谟谠谒麄兌虝旱纳鼩v程中最大限度的為這種濃縮和提純提供了足夠的素材。普通人在觀察少數(shù)偉人的言行中得到啟發(fā);偉人在觀察和思考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包括偉人們自己)的言行中得到啟發(fā)。這是一個觀察與反饋的過程,在歷史中不斷往復著。

  也就是說,孔子及《論語》都是極致中的過渡,這種特性和灰色的確有共通之處。

  前兩天恰巧看到新京報上一篇關于現(xiàn)在是否有人能夠在影視作品中演繹出能夠令人信服的孔子的文章,里面也談到了類似于孔子的“普適性”這樣的問題。大意好像是說每個人心中自有一個孔子,但那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孔子已經不再重要。我們現(xiàn)在需要的是一個人性化的孔子,也就是說,對于所謂“純粹”與“高貴”的追求還是本著需求的原則而變化的。孔子就是孔子,即便追求有所變化,它還是可以幻化出一個適應需求者的面貌來服務于你。這不是媚俗,至少,不是孔子在媚俗。這只是孔子的“普適性”現(xiàn)代版的具體體現(xiàn),就如同中國古代把孔子奉為“至圣先師”并以他為名約束言行一般。

  好吧,言歸正傳,我還是先看看這部風靡南北的于丹論語心得再說吧。

讀《論語》心得6

  讀完這本書,仿佛有一種心靈的體驗,使我的內心無比舒暢,愉悅。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幾個儒家理論最精髓的字眼:“恕”、“仁”、“義”還有“知”。雖然只有區(qū)區(qū)四個字,卻帶給后人無盡的思考與聯(lián)想,它們教育過多多少少中華民族的莘莘學子,讓讀者懂得為人處世之道,也讓讀過它的讀者有一種人格魅力上的升華,學習孔夫子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一種謙抑的態(tài)度,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這本書仿佛讓我們穿越時空,與孔子面對面,讓孔子教受我們做人的道理。

  《論語》告訴我們的永遠是最簡單的,也是最精華的道理,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我們在繁華而且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中尋找到真實而且簡樸的心靈之美,讓我們得到一種內心的升華和提高,讓我們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

  在孔夫子眼中,君子就是“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勇者需要有“義”,才能“不懼”,仁者要做到“愛人”和“恕”才會“不憂”,會交好的朋友,與朋友對照自省,就是智者的表現(xiàn),才會“不惑”。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笨芍^是“恕”最好的解釋了。對每一個人都要抱有寬容的心態(tài)并不是一件易事,要做好自己并且想到別人,為別人著想,這樣才能擁有人們所希冀的簡單而又樸素的生活,寬容一點,就會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讓別人得到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仁”,用孔子的話來講,“仁”就是要“愛人”,要真正地去關心別人,關愛別人。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做到這一點,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和平與美好。自己有了成就,就要想到別人,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你就能體會到心靈的升華與提高,你會體會到這種簡樸生活的美麗與快樂,同時你也讓更多的人得到了快樂。

  “義”,孔子認為,子路對勇敢的事特別敏感,但是要做到“勇”,也要在義的前提下,否則將會有不良的后果?鬃釉浾f過:“吾日三省吾身”,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一定的約束,知錯就改,要有寬廣的胸懷還要有高遠的志向,才有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也是成為一名君子的重要條件。

  “知”:“知”就是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智,“智”就是知人,了解別人才算得上有智慧,才能交上好的朋友,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要與別人對照自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的內在更加美麗。

  讓我們做到孔子所說的最高境界,擁有真實的簡樸生活。讓我們獲取心靈上的富足,獲取我們快樂的生活,讓我們努力領悟享受著這種不同于一般的心靈體驗和歷險。

讀《論語》心得7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心得體會及對其弟子們的教導之言,作為統(tǒng)治封建社會的文化基石,儒學在數(shù)千年的時間里對國人的理念與信仰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古人對此推崇備至,呵護有加。

  在我們這些年的學習生涯里,對于論語的學習卻僅僅是將他放在學習文言文的位置,句子背得熟絡,但卻不一定真正知道其中的深刻涵義。對于那些耳熟能詳?shù)募丫,我們曾以之為警句箴言,常伴耳畔。但是,在去年十一的一檔子“百家講壇”節(jié)目里,北師大教授于丹告訴我們,這部曾經統(tǒng)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xiàn)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曾經,我們?yōu)槟切┦パ远鲆暎鋵,于丹教授告訴我們,世界上的哲理本就是樸素的,我們覺得他們高深,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地領悟過,他教會我們每個人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生活中獲得心靈快樂的方法以及為人交友處世哲學!疤斓厝酥馈毙撵`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告訴我們怎么與天地萬物、大自然友好相處,對于我們所處的這方土地給予感情,換不同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處世把握好度,保持君子本分,不違背原則,嚴于律己,寬待朋友,樹立遠大志向,三十而立。

  盡管有“逝者如斯夫”的光陰之嘆,但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溶入自己的生命,樹立人之本,這是《論語》告訴我們的。也許,讀懂《論語》,那是一種境界。

讀《論語》心得8

  為人處事很重要的一點是三思而后行,畢竟大家都知道,在這個世上沒有后悔藥,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時,已經太晚了,因為一切都成為了定局,無法挽回,舉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十分愛發(fā)脾氣,于是父親讓他每發(fā)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看見他敲了許多釘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親便讓他如果一天不發(fā)脾氣,就拔一顆釘子,當釘子拔完時,孩子高興極了,因為他學會了克制,可是父親卻告訴他雖然釘子拔了,但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聽了這個故事,大家想必都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往遠想,這樣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減少自己將來的悔恨。在《論語》中我們學會了處世,但更多的是它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做一個君子,做一個謙恭廉讓,知恥銘志的社會有用之人。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說真的,我很欣賞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因為在《論語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jù)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圣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師長,將圣賢經典點化為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

  工作中,我們是要有理想的。理想之道在于方向,人生之道,在于過程。而方向與過程的關系就如同引線與風箏的關系。這個“過程”能走多遠關鍵在于你手中的理想之線到底有多長!這條線代表著內心的愿望,代表著心靈的指向,內心越淡定,越從容,就越會舍棄那些激烈的、雄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在工作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責任的堅韌,能夠把工作做到最好。我們要從實際出發(fā),量材而衣,依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制定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志向。這個志向可能很小,但一定要現(xiàn)實。魚的志向永遠不會是能在天空飛翔,冰的志向也永遠不會是變成火,在我們獨處一處時,我們是否想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自己的行為是否超出了道德的底線?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腳踏實地,什么是踏踏實實!墩撜Z心得》像一把火炬為我們苦苦追求的快樂人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用心去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

  喜歡于丹的《論語》心得,喜歡書中滲透出來的那種快樂的生存態(tài)度,于丹稱自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我們用最快捷的方式,把于丹解讀的《論語》據(jù)為己有,品味到一道精神的美餐,用孔圣人的話理解生活,用于丹的心得面對周遭,學會快樂的人生態(tài)度,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快樂生活!墩撜Z心得》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春天播種、秋天收獲一樣,穿越時空的塵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將經典轉換成樸實、易懂的語言喚醒我們內在的心靈,找到一種平和卻又溫馨的歸宿地與棲息地。而我們也將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學會怎樣去工作、怎樣去生活,追求到我們所追求的快樂人生!!

讀《論語》心得9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并不是說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xiàn)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yǎng)、一種禮儀、一種體現(xiàn)自身優(yōu)雅高貴的表現(xiàn)形式。無法通徹地了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殘余,但真的沒有更現(xiàn)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并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zhí)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tài)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shù),思辱矣;朋友數(shù),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么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讀《論語》心得10

  <<論語>>這本流傳了千百年的書籍,只到今天,甚至連外國人也來學習<<論語>>?鬃舆@位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給我們后人留下了一筆不可用金錢衡量的財富。里面的精神足以使我們學習一輩子。年幼的我,讀完《論語》,雖然里面有很多精神仍不能充份了解,可是讀完著本名著后心得也很多……

  談《論語-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著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的知識要時常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從來都不懂得復習,總以為自己后會把這些知識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大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才發(fā)現(xiàn)自己記住的東西并不多,在離大考的前幾天里,總是在很辛苦地記知識點。即使是這樣,還是不能把知識點都記全。在考試上吃虧的總是自己。可是當我讀完《論語》之后,我開開始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果然記得牢了,成績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墩撜Z》教會了我一個學習方法,使我學習更輕松了,學得更高興了!

  談《論語-述而》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張威威!币馑际钦f:“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毙r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卻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fā)現(xiàn)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后,我主動地把牛奶拿了出來,媽媽也表揚了我!墩撜Z》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這樣使我再也不會擔心牛奶被姐姐找到或被媽媽發(fā)現(xiàn)我把牛奶藏起來了。

  《論語》中教會我的道理真的令我終身都能受用的!著便是我讀《論語》的心得了。

【讀《論語》心得】相關文章:

論語心得讀《論語》心得04-11

讀于丹《論語心得》之心得06-30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06-15

我讀《于丹〈論語〉心得》10-15

讀于丹的《論語心得》作文08-21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01-11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01-18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一)03-06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03-16

讀《論語》心得體會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