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課程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1-03-03 11:27:2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聽聽那冷雨》課程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聽聽那冷雨》課程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聽聽那冷雨》課程的教學反思

  《聽聽那冷雨》課程的教學反思1

  當代學者熊川武教授提出“思之不縝,行而失當。故曰,反思乃個體成熟之標志”。美國學者伯萊克認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如何體現(xiàn)“熏陶”、“感染”這一“人文性”新理念,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同時課后 作了深刻的反思。

  《聽聽那冷雨》是一篇美文,怎樣能在課堂中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是我首先關注的問題。這篇文章的藝術魅力首先來自余光中先生詩歌一般的語言,以及文字背后沉淀的深沉的鄉(xiāng)愁,還有他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強烈的中國傳統(tǒng)古典文化的情結,此外,粗讀下來,文章的行文思路也并不是很清晰。這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其實太過于厚重了,以至于在一堂四十分鐘的課上,讓高二的學生理解這些很有難度。那么,如何化繁就簡,深文淺授,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要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理清思路很顯然是必要的,那么在導入之后,我首先讓學生知道這篇文章的思路其實是“游轉在現(xiàn)實與想象之間”。突破口就是文章開頭的“走入霏霏也想入非非”,接下來摒棄一般文章按照行文順序理清思路的辦法,直接進入到文章的第七節(jié),也就是重點——“聽雨”,不同地點不同心境的聽雨。然后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脈絡再回到文章的前半部分,這樣,就等于把課堂的重點放在“聽雨”背后作者所傳達的鄉(xiāng)愁意味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情結”上面,至于文章的詩歌語言和獨特意境的理解,則穿插在課堂之中,采用“美讀法”即教師和學生的配樂朗讀和“點撥法”也就是對重點語段的品讀講解。

  一堂課下來,教學中存在問題同時也顯露出來。首先,對重點語段的深層次挖掘就顯得不夠,有些過于空泛。其實文章的第七節(jié)可以作為整個文章的突破口,在這一節(jié),不僅提及了聽雨,最重要的是文章中化用南宋蔣捷的詞的一段文字,這里面,有聽雨、有鄉(xiāng)愁、有古中國的文化、有詩一樣的語言、更有作者自身人生境況的慨嘆。深入玩味這一段文字,也就基本涵蓋了整篇文章作者意圖表達的東西。遺憾的是,這里在上課的時候,并沒有給學生太多的空間。

  另外,鑒于文章的篇幅和思路的難以清理,在整堂課上,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學生的引導和感悟上,施教者以高于學生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從而使課堂顯得講解有余,互動不足,學生深層次的討論不足。

  我曾經(jīng)在一篇論文中看到過這樣的觀點:那就是,新《語文課程標準》有這樣的定位表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里“人文性”這個新被提及的.理念,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由此看來,我覺得“熏陶”和“感染”,看起來似乎只是涉及到語文教法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關乎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的問題。“灌輸”式的人文教育,其實還是反動的、倒退的!肮噍敗焙汀把铡薄案腥尽弊鳛楸车蓝Y的兩種教學理念,它們背后所折射出來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方法之爭,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升格到整個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的高度。所以,不能把“熏陶”“感染”當作兩個簡單的動詞來理解,一定要充分認識到“人文精神”的特質,涵義廣闊的“人文精神”只能依靠“潤物細無聲”式的方法來影響學生,也惟其如此,才能使真正的人文精神默化為學生心靈世界的一部分,受用終生。這就是“熏陶”“感染”的深刻意義之所在。

  以上想法其實也是我的這節(jié)課的最初的出發(fā)點,因而,體現(xiàn)在教學語言上,課外中國古典文化知識的延伸上等方面,我力求使學生在課堂上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讓學生心有所動,有所感,有所悟。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而使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的時間被壓縮。其實取舍之間,見仁見智,一堂課,終究應該給學生留下一點什么,這才是最重要的。

  《聽聽那冷雨》課程的教學反思2

  走上講臺半年多,也陸陸續(xù)續(xù)接觸了很多文體,但是對于散文,我總覺得自己不能教好。散文,在我看來是給予了作者許多細膩情感的文體,教好它首先自己要有很充分的情感體會,而這個情感體會對于我來說,有時候不是那么容易。

  執(zhí)教《聽聽那冷雨》時,我把重點是定位在對課文這種文化鄉(xiāng)愁的把握。但是文化鄉(xiāng)愁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太遙遠太模糊,他們根本不知道何為文化鄉(xiāng)愁。于是我很困惑,怎樣能夠通過我一堂課的講解讓學生體會到余光中的這種惆悵與凄迷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從修辭入手。本文通感以及疊詞修辭的運用是一大特色,于是我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文章修辭的美妙之處。不過緊接著我又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學生能知道修辭的妙處,但卻不知這些言語和文章的感情有何聯(lián)系。于是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從字詞入手,分析作者在字里行間蘊含了怎樣的情感。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教師提問題的時候不能將問題設置的太復雜,一來學生要費時間揣摩問題,二來有些學生可能聽不大清楚。所以我就非常直接簡單地提出我的問題。

  通過小組合作,終于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文章蘊含的鄉(xiāng)愁,但他們也就僅僅解讀到鄉(xiāng)愁。關于文化鄉(xiāng)愁,我又順勢進行了一番講解與引導。

  但這節(jié)課留下了的一個問題是,怎樣把散文上得生動,帶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能因為這一堂課而有所收獲。

  《聽聽那冷雨》課程的教學反思3

  《聽聽那冷雨》是一篇很優(yōu)美的散文,但是我在第一課時中把它分解了,讓學生分段,但其實對于這篇散文來講,分法是比較多的,所以我覺得不分會更好,還能讓學生從整體上去體會課文。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讓學生通過一些語句去掌握鑒賞意境的方法。我先解釋“意境”的含義,再羅列分析意境美的方法,最后再進行操練。應該說,這樣的模式是很不錯的,只是在進行操練的時候,選取的范圍太廣了。應該把范圍縮小到幾段,而不是整篇課文。如果是選取幾段,學生應該能比較細致具體地感悟意境美,也能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鑒賞這幾段中的這幾句語句,體悟到余光中散文的語言美,同時也能更加明確鑒賞意境美的方法。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篇幅較長,我分成4個課時來講。

  在第一課時中,我先給學生理清了曹雪芹的身世以及賈府人物關系,學生很感興趣,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只能挑幾個涉及到課文的人物講解。我覺得這里的關鍵應該是如何想辦法通過這幾個人物的介紹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這《紅樓夢》這一名著產(chǎn)生興趣。

  在第二課時中,對于環(huán)境描寫的分析還不夠透,可以再詳細分析。至于服飾,由于自己對清代的服裝一無所知,所以講不了這些華貴的服飾所代表的意思,只能讓學生讀一讀,自己體會服飾的華貴。對于路線的問題講得太多,其實只是想通過講解路線讓學生了解兩點,一是賈府很大,二是賈府內等級分明,禮節(jié)繁瑣。

  曾看到一個教學案例,那位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能否把“林黛玉進賈府”這個題目換成“賈府迎黛玉”?我覺得這個問題很不錯。既可以寫出賈府對黛玉的態(tài)度,又可以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從黛玉的角度出發(fā)去看賈府的,因而能引入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原因,從這個角度去分析人物,可以避免俗套。


【《聽聽那冷雨》課程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的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范文05-06

聽聽那冷雨 賞析01-17

聽聽那冷雨作文09-06

聽聽那冷雨的聲音作文09-23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08-23

《聽聽那冷雨》讀書筆記01-01

聽聽那冷雨作文1400字03-13

2020《聽聽那冷雨》讀書筆記02-28

聽聽那冷雨讀書筆記2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