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讀后感

時間:2022-09-20 10:11:08 讀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中庸的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為此需要認(rèn)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庸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庸的讀后感

中庸的讀后感1

  《中庸》這本經(jīng)典,也是源出《禮記》,相傳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顯著于世,“以續(xù)夫千載不傳之緒”。

  《集注》開篇便是程子對于篇名的解釋,“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币远ɡ斫庥拐撸H為少見。是以朱子詳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與英文general可以互釋,可釋為一般,也可釋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與篇中“執(zhí)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為先賢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當(dāng)可解為不偏不倚、執(zhí)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與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類。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內(nèi)在的道德素質(zhì),從而使社會可以達到太平和諧的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庸之道在中國千余年來成為一種處事哲學(xué),但是到了當(dāng)代好像出現(xiàn)了偏差,這恐怕跟用字習(xí)慣是有相當(dāng)關(guān)系的。當(dāng)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義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帶貶義的平庸之意。所以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把中庸也歸結(jié)到不作為上來,這就跟原意相去甚遠了。

  中庸講的不偏不倚、誠其意,可以從下面這句來理解!八馗毁F,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鍬,行乎夷鍬,素患難,行乎患難!贝颂幐嬖V我們,要守好本分,說合適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話,做合適德行和身份的'事,進而才能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半m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钡虏慌湮,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適合行事的。所以詩中有言明哲保身,這個詞本來也不是貶義的。身處逆境想要進取的時候更要考慮如何智取,以四兩來搏千斤,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獲,不能一味蠻干。

中庸的讀后感2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yōu)惠,人家不優(yōu)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biāo)臁R虼,我們要時常修心養(yǎng)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養(yǎng)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chǎn)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biāo)欤笕耸┲豁標(biāo),便產(chǎn)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于自身所處地位和環(huán)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痹刚,怨也。君子無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dǎo)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jié)失敗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里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反省認(rèn)識自己的不足,然后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的讀后感3

  中庸有三層含義,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變換自己的目標(biāo)和主張,這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社會情況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就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來講,我們需要實事求是,無論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據(jù)現(xiàn)實狀況,實事求是的調(diào)整自己的計劃和目標(biāo)。這樣講來,要保持中庸,做到不變更自己的主張和目標(biāo),似乎有點難,然而我們依然會追求中庸,因為我們需要有一個持之以恒的目標(biāo),人生有時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經(jīng)問什么是強,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孔子認(rèn)為能夠做到中庸是強大的,一個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隨波逐流,堅定自己的信念,堅定自己的原則。只有自己心中有一個強大的目標(biāo),做到不偏不倚,這樣才是真正的強大。就像在戰(zhàn)爭中,反抗不一定是強,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潛伏》里面說的“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做占領(lǐng)”。

  在中庸中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比诵枰3种姓胶,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為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一個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從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過喜過憂,不能過怒過哀。七情六欲本來是人的`正常反應(yīng),但不能反應(yīng)過頭。無論在什么場合,如果都將這些情緒表現(xiàn)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狀況,都能夠保持一種淡定的態(tài)度,保持一種從容不迫的情懷,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中庸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讀中庸心得03-01

讀《中庸》的心得11-27

中庸最美作文03-07

中庸讀后感03-30

《中庸》讀后感01-11

《中庸》讀后感04-30

中庸讀后感09-19

我們的中庸之道作文02-28

《中庸》與中國文化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