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后感

時間:2022-12-29 07:56:24 讀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9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9篇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

  一、書本簡介

  《自卑與超越》書名很容易誤導人,買的時候,還以為是一本解釋自卑的書,看完后,依舊自卑。我是個自卑的人,“不了解一個人的幼年,就無法了解其童年”。小時候,父母總是很嚴格,記得無論外面有多少人,只要聽到你說臟話,就打嘴巴;考試必須班上前3名,否則抄字帖,但即使長期第一名也沒獎勵;老爸字寫得很好,看你寫得難看,就得擦了重新寫。小時候聽的'大道理賊多,感覺自己無論做什么都是錯的,這樣的環(huán)境下怎么可能自信。倒是我弟,皮糙肉厚,耐打,一個家庭,養(yǎng)了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家庭環(huán)境很重要,出生順序也挺重要。

  自卑感與優(yōu)越感相輔相成,為了建立優(yōu)越感,認真學習,聽話、懂事、少犯錯,但做這些更多的是討好父母。讀大學后,徹底自由了,然而很多東西都印在骨子里了,改變不了。

  二、生活對我的意義

  看完這本書,也沒發(fā)現生命的意義。小時候怕死,安慰自己人死了可以成為大地一部分,繼續(xù)見證滄海桑田;中學時期得知,宇宙在膨脹,地球有一天終會消失,那就成為宇宙的一部分吧;可現在,宇宙也會消失,好吧,總有一天灰飛煙滅,無人知曉,唉,背脊發(fā)涼。

  活著又有啥意義呢?經歷這么多失敗,越來越悲觀,如今常掛嘴邊: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如此短暫的一生,盡量讓自己過的開心吧。作者:劉衍歡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2

  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學類的書籍。讀起來有很多的道理。從生命的意義到心靈與身體,又或是自卑與優(yōu)越。而需要了解一個人,一定要去了解他的早期記憶。夢境于我們而言也許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樣的與現實相反或相關。

  人類的各種行為會受到家庭、學校、青春期、工作、個體與社會、愛情與婚姻等多方面的影響。在作者的觀點里,被寵壞的孩子總是更容易犯錯或性格難以同別人合作。又或是那些從小沒有被培養(yǎng)如何同他人協(xié)作的人,更難以適應社會生活。這兩類人更容易抑郁或犯罪,心里的'承受能力特別的弱。但我以為內向與外向是很早以前就決定在基因當中了的,作者告訴我們,在家中的排位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性格也會完全不一樣,兩個孩子的年齡差也是會有影響的,最好的狀況是3歲的差距,既不會因為第二個孩子的出生感到失去寵愛,也不會過于獨立不懂得與別人合作。

  當看了這本書以后,感覺更加喜歡心理學了。我想以后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但又不想成為一個銷售,是真的很想治愈人們的內心。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3

  我們發(fā)現一個現象: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孩子在入學前已經在競爭方面做了很多準備,而合作方面卻非常匱乏。在入學后的生活中,我們也在不斷地鍛煉他們的競爭能力,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件不幸的事。假如他可以擊敗別的孩子名列前茅,他的不幸未必會比落于人后的孩子少。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他都會只將焦點停留在自己身上。他將只關注怎樣獲得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而不會想到奉獻和施舍。這就好比在一個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是平等的個體,應該凝聚起來,處于一個班的同學也是一樣的。只有采用這樣的方式,才會讓孩子們產生好奇,并覺得合作是快樂的。

  其實,對教育造成很大阻礙的,并不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各種限制,而是他認為自己具有哪些限制。如果讓一個兒童知道自己的智力較低,他就會喪失信心,我們就無法提供鼓勵并幫他扭轉自己的.想法,或者消除他所認為的自己具有的各種限制。

  我們知道,是沮喪和恐懼阻止了興趣的發(fā)展,而不應歸咎于遺傳就可以對其進行訓練,來彌補缺陷。每一種非凡的能力都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發(fā)自內心的興趣得到的,而不是來自于遺傳。

  就算我們身邊1一個人被無情地驅使著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對他的自尊都是一種嚴重的威脅;結果就產生了孤立無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場的變遷決定人的價值,那么,人的尊嚴感自豪感、就被摧毀了。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4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在我讀大一的時候,老師曾向我們推薦,我嘗試閱讀了很多次,但卻由于其文字枯澀難懂而逐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通過線上聆聽該書的解讀,我愈發(fā)冷靜的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質,自己的成長歷程。

  每個人心里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難以啟齒。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在每個言行舉止里。也許這會變成一種苦難壓垮和摧毀一個人,也許這也會成為一種升華和造就。關鍵之處就在于個體如何對待自卑情結,尋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結。

  這本書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隨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論上的分歧卻十分明顯,縱使他們一并被劃入經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強調于人成長的背景,兒童時期的創(chuàng)傷容易導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無助,沒有安全感,無法準確的認識自己。這種種都可倒推回我們潛藏于內心深處的.記憶。只有清晰的認識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夠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體現往往可見于為人處世之際,拼命尋求優(yōu)越感,合作能力很差,無法與他人和諧共進。超越自卑,就需要改變,重新認識世界,解讀問題,與社會連結,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建立信心才會給自己帶來安全感,從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5

  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明白什么是自卑,如何超越它,如何幸福地生活。

  自卑就是當你發(fā)現自己在有些事面前無能為力,但是別人做的很好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落差感。

  關鍵在于你如何面對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無能為力,關鍵在于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

  本文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既然一個人無法脫離其他人而獨自生活,那么生命的意義也必然存在于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當中。所以你必須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將生命的意義從滿足自己的優(yōu)越感調整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獻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當你把注意力從自己的.優(yōu)越感轉移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獻自己的力量時,自卑就會淡化,另一方面,在遇到問題時,你會選擇合作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不是在心理上合理化自己的無力感,避免心理上的惡循環(huán)。

  如何在社會中合作,如何提高自己合作的水平,如何在奉獻自己和滿足自己之間做平衡,是我下一步想要探討的主題。

  本書還提到了如何和朋友相處,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看待婚姻和愛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的作用。

  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開始轉向如何在社會中協(xié)作,如何主動的去生活和熱愛他人,如何和自己的自卑感和諧相處,真的是很有深度的一本書。

  雖然由于時代不同,書中的有些觀點和現在的一些價值觀有些沖突,但作者對社會以及人性的探討卻仍然給我很多啟發(fā),感謝這本書。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6

  最近看到了《自卑與超越》的中間部分,是講關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觀現在遇到的幾個特殊兒童以及自卑兒童的現狀,我發(fā)現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在身體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兒童中,我們往往會陷入教育難題,怎么去幫助這些兒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帶來的心理障礙,走向不一樣的狀態(tài)?

  在與這樣有較為嚴重的自卑情緒的兒童接觸中我們會發(fā)現他們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社會感覺能力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覺到別人想表達的意思,比如聽講困難,注意力不集中,遲鈍等。

  2、合作能力較低。在群體中與同伴合作會出現問題。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組合作任務中不知道該如何完成,甚至會走神,很容易游離于小組與任務之外。

  3、常常對他人的`行為非常敏感。

  我們往往很想把他們從對先天缺陷的陰霾里撈出來,想用學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想給他們補課,但是我們發(fā)現,補課無用。他們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這里。有時候,我們嚇嚇他們,他們便動一動,不管他們便不動,我們很奇怪他們的注意力與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樂?可是哪一個方面他們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學生。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7

  一個人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性格錯誤,才會試圖去改變。

  每個人生來以弱小的軀體去對抗整個世界,肉體的脆弱和對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來源。我們常常陷入在和別人的比較中建立優(yōu)越感和自信,但我們不能總比別人強,所以自卑總會存在。

  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定義生存意義的方式,讓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更清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生存環(huán)境和自己個性的形成原因,和對他人的影響以及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用兩個公式來概括書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掙扎—>外力的內作用—>無行動—>茍且偷生式自殺二、自卑—>認識到不足—>找根源—>化為行動—>強化意識—>取得成績—>自信正如《異類》里第二章,“一萬小時法則”說的那樣,通過刻意訓練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

  杰出之人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興趣和努力。

  永遠不要因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遠不要因為自己追求優(yōu)越感而羞愧。

  佛家說人生有三毒:貪、嗔、癡。

  有法: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8

  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最開始講到的是生命的意義,在社會情感這一小節(jié)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只有當一個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認為是舉足輕重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被稱為“天才”。在這樣的生命中所傳達出的意義總是告訴人們:“生命,就意味著做出貢獻”......但凡能夠處理好人生問題的人,其所做所為無不傳達著這樣一個信號,即他們仿佛已經透徹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懂得最根本的東西在于對他人的關注以及集體協(xié)作。他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來都符合人類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努力尋找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會讓自己快樂,其實付出了一定是會有收獲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謝謝,或是一個微笑,都是對我們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會增加我們自己的自信心,減少我們的自卑感。在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而不是以損人利己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學校這個相對簡單、純凈的環(huán)境里,老師天天和純真無邪的學生在一起,我們的人際關系本身就簡單了很多,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是自己行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舊布新的,那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完成,無需他人。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9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就開始思索著自己內心是否有著這種自卑的存在,而已怎么能從自卑中變成超越自我。然而,在所有失敗者——神經患者、精神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

  他們在處理職業(yè)、友誼和性等問題時,都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于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為,沒有哪個人能從完成其目標中獲得利益,他們的興趣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們爭取的目標是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他們的成果也只有對其自身才有意義。

  謀殺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藥時,可能會體會到一種權力之感,但是,很明顯地,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對別人而言,擁有一瓶毒藥并不能抬高他的身價。事實上,屬于私人的意義是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存在的可能。

  無論怎樣,自卑心理總會存在有每個人心中,而那些表現出自信的人,只是較好的處理了自我內心自卑這一心理問題,所以,在此書中,我漸漸懂得了如何去更好的處理自卑問題,但愿在往日能更好的使自己自信。作者:陳偉武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相關文章:

超越自卑作文12-07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1-30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02-14

《自卑與超越》讀后收獲心得01-13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01-02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精選17篇)01-06

讀《自卑與超越》心得體會03-16

超越自卑讀后感02-24

《超越自卑》讀后感01-21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03-30